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成为财阀少公子,鲸吞实业帝国 > 第792章 港岛的黄金时代,现在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一早。

    港岛整个如同炸锅一般,街头巷尾议论的都是昨晚上TVB报道的消息。

    港岛未来的命运走向,就是港人未来的命运走向。

    这如何能让人置若罔闻。

    李国民走上街,随处一家报摊门前都排着长队。

    昨天TVB播报的新闻只有只言片语,要想看到更多内幕消息,只能寄托于报纸上刊登的内容。

    尤其是《明报》《朝阳日报》以及《大公报》这三家。

    《大公报》就不提了,港岛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内地办的报纸,是内地在港岛的宣传口径。

    这家报纸,最有可能报道昨晚上中英两方谈判的内容,以及关键重点。

    至于《明报》金雍作为社长,也是港岛知名的新闻人,发表的社论极其受到港岛民众和上层精英人士的重视。

    这也是《明报》一路发展至今,销量逐步登顶的最大保障。

    而《朝阳日报》除了幕后主理人邵维鼎就在内地不说,朝阳日报内部也派了一支记者队亲赴现场进行访谈。

    昨晚上TVB播报的新闻画面,就是由这支小队进行拍摄,由邵维鼎的私人飞机紧急送到港岛的。

    邵维鼎的目的,自然就是给英国人在港岛的殖民统治敲上警钟。

    所以,此刻在街上各家报摊,卖的最火的就是这三家报纸。

    李国明挤进人群,“王哥,还有朝阳日报吗?”

    他是《星岛日报》和《南华早报》的老读者了,但今天却只想看朝阳日报。

    “阿明,已经卖完了,不过我给自己留了一份,你要是想看你就拿去。”

    摊主将报纸递给他,说笑道:“你们中电被鼎峰收购了,你也算是邵先生的人了,以后要是发达了,记得关照老弟我啊!”

    李国明掏出零钱,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就走了。

    他现在都不知道在不在被裁的名单上,何谈富贵。

    而且看眼下港岛的局面,邵维鼎真能稳住吗?

    其实他也不太确定。

    一边往公司方向走着,李国明一边看着《朝阳日报》

    果然刊登了谈判的相关内容。

    主要有三条。

    第一中英双方协商同意了港灯提交大牙湾核电站最新方案,确认由法国英国进行承接,美方进行监督,中方以及港灯人员随行学习后期维护。

    第二条,是中英双方一致同意了港岛国际机场的建设,计划在1990年之前,完成顺利使用。

    届时同时关闭位于九龙的启德机场。

    原地皮所有权转交给鼎峰控股集团,代价是港岛国际机场四十年后所有权转交回港府。

    至于最后一条,李国明的双眼不由自主的眯了起来。

    鼎峰银行获得批准,获得港币发钞权

    咝!

    李国明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鼎峰银行的发展速度极快,这一点看在了所有港岛市民的眼中。

    从一家私人地区银行,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

    就一跃成为了港岛储户最多的银行,而且目前已经在南洋十国全部建立了分行。

    在韩国、日本、美国、英国、瑞士等国均建立办事处或者子行。

    这是对于储户而言,最大的方便,也是最值得称道所在。

    光论这一点,哪怕是渣打和汇丰都比不上鼎峰银行的规模。

    而除此之外,鼎峰银行联合南洋、东亚多地推行的ONER信用卡,已经成为了全亚洲持有人数最多的信用卡。

    其建立的信用支付体系,目前已被港岛百分之九十的商户接受。

    在东南亚、东亚诸国的比例也并不低。

    可是哪怕就是如此,李国明都不会想到,鼎峰银行竟然这么快就拿到了港币的发钞权。

    要知道这可是被英资银行所垄断的业务。

    是英国人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最佳佐证。

    可现在......

    燕京到底发生了什么?

    邵先生到底做了什么?

    李国明心里的疑问没有减少,反而因为今天这张报纸变得更多了。

    货币发行权都拿到手了,那港岛还有谁能挡得住邵维鼎?

    心中惊叹。

    中电此刻被鼎峰收购,成为其子公司之一。

    李国明此时觉得,这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鼎峰的这艘船,毫无疑问要比嘉道理家的船要更加庞大。

    而要想坐稳,首先就是要在即将到来的资源重整改组当中,在新的能源集团当中留下来。

    李国明心里想着自己的未来,不知觉已经来到中电,比起往常的氛围,今天显得尤其安静和低迷。

    所有人不敢大声说话,而集团里的洋人肉眼可见的少了很多。

    与他同部门的万事通郭景明凑了上来,低声道:“阿明,我收到消息,詹姆斯离职了,咱们部门的刘总监也离职了。”

    郭景明口中的詹姆斯是中电副总裁,也是嘉道理家族外,职位最高的外国人。

    他离职,并不意外。

    倒是这个刘总离职,并且移民,却显得有些突然。

    他们是技术部的,刘总监更是帝国理工出来的技术大牛。

    平常中电涉及到电力技术上面的问题,都是由他带队解决攻克。

    这样一个大牛,又是华人。

    如果继续留在中电,哪怕是之后会与港灯合并改组,职位必然不会低,甚至还可能更高。

    “刘部长为什么离职?出什么事了吗?”

    李国明好奇问道。

    “你没看今天的《明报》吗?未来粤港澳会建立统一的大湾区协同发展,意思就是港岛与内地合流是未来大势。”

    郭景明低声道:“刘总监那个人你又不知道,妻管严。”

    “他老婆和家里人对内地很悲观,所以刘总他们家已经申请移民了,加拿大,听说是技术移民。”

    李国明点点头,他清楚港岛必然不会少像刘总监这样的人。

    哪怕是他们自己不想移民,他们的家人,为了孩子,大概率都会移民。

    那我呢?

    我要移民吗?

    李国明在心中自问。

    浑浑噩噩,在举棋不定间一天转眼就过去了。

    回到家,妻子阿珍从厨房走出来,手里还端着刚煲好的汤:“今天公司怎么样?”

    “很乱,英国人在管理层上的几乎都离职了,中电大概率要重组了。”李国明简短地回答,脱下西装外套,坐在沙发上。

    阿珍放下汤碗,忧心忡忡地说:“今天表姐打电话来,说他们准备移民了,去加拿大。还有几个亲戚也在办手续,有的去英国,有的去澳洲。”

    她顿了顿,压低声音:“我们要不要也去银行把钱取出来?就算不移民,至少先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

    李国明没说话,这是他考虑了一天的问题。

    可现在他心里依然没有答案。

    打开电视,新闻一条一条播报着:

    “港府宣布,新机场计划即将启动……”

    “鼎峰集团与港大合作,成立电子通信研究学院……”

    “海港城将于11月11日正式开业,预计成为亚洲最大购物中心……”

    一条条消息闪过,李国明忽然意识到了什么——

    机场、发钞权、科技、民生、金融、大湾区……这些项目背后,是前所未有的资本涌入。

    现在离开香港,等于错过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最大的发展机遇。

    他转头看向妻子,摇了摇头:“不,我们不移民。”

    阿珍愣了一下:“为什么?”

    李国明指了指电视,笃定道:“港岛的黄金时代,现在才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