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大明:从战场捡属性开创诸天大明 > 第92章 金口开,对朱应的大封赏!
    “哈哈。”

    “云奇,给咱宣读吧。”朱元璋一笑,直接将手中急报对着身边的云奇一递。

    “奴婢领旨。”

    云奇恭敬道。

    随后捧着急报,走到了阶梯前,然后大声宣读:“辽东大捷,臣冯胜上奏皇上!”

    “臣统领北伐大军进攻辽东,奉皇命光复辽东,夺回吾华夏疆域疆土。”

    “北元太尉纳哈出以金城与开原城为屏障,并经过多年经营,将两城池作为辽东堡垒,并派遣重兵把守。”

    “臣统兵猛攻两城半月有余,未能攻破城池,有负圣恩。”

    “今。”

    “值金城一战,大宁边军佥事骑兵营战将朱应得众将举荐,得傅友德将军指派,率麾下骑兵进攻金城。”

    “吾军以火炮为辅,朱应将军亲率军夜袭金城,身先士卒,朱将军神武,力破城门,率军杀入城内,破开金城,吾大明军队方杀入城中,经一天一夜之鏖战,朱将军斩北元纳哈出麾下战将撒里挞温,斩纳哈出麾下第一战将蛮吉儿。”

    “成功奠定金城胜局,踏出吾大明收服华夏故土第一步。”

    “未来,臣必率领吾大明精锐击溃纳哈出,光复辽东,恢复吾汉家统治。”

    “此番破金城之功,首功当属于朱应将军,臣恳请皇上以吾大明军功赏罚,重赏朱将军。”

    “臣,冯胜拜上。”

    云奇大声宣读着,声音响彻整个奉天大殿。

    随着这一急报宣读出来。

    朝堂群臣全部都惊了。

    朱标也不例外。

    “傅友德,蓝玉率军猛攻金城和开原城半月而不能破,这朱应竟然一攻就破了?”

    “兵部的奏报的确是禀明了金城与开原城的情形,的确是防事坚固,易守难攻。”

    “这朱应统领骑兵,他是如何破城的?”

    “难不成他真的是冠军侯转世不成?”

    “傅友德,蓝玉,这些淮西战将一个个皆是统兵善战之才,可如今破城不得,却是被这个初出茅庐的朱应给抢了风头。”

    “淮西,呵呵,以后可没有什么好日子了。”

    “蓝玉一向自持孤傲,自持统兵之力无比跋扈,漠视一切,可如今风头却被一个十几岁的战将给抢了,淮西啊,如今可是越来越不行了。”

    “很好。”

    “朝廷就该出朱应这等战将,将淮西的风头都压下去,让他们军中去斗,这才能够让大明愈发稳固。”

    “这朱应在北疆立下战功就得皇上与太子看重,未来本就是前途无量,如今又是立下了新功,更加不得了了啊……”

    朝堂群臣无不对此议论纷纷。

    对于许多人而言,特别是与淮西悍将有利益争锋,有权柄相争的,此刻都是乐见其成。

    “太子。”

    “如何?”

    朱元璋笑着看向了朱标。

    闻言!

    朱标回过神来,躬身对着朱元璋一拜,带着几分感慨的道:“父皇,这朱应当真是我大明的骁勇之将,如此战力,如此统兵之能,当为我大明将领之表率。”

    “如今看来,他未来一定可当得上冠军侯之名。”

    显然。

    朱元璋高兴。

    朱标也更为高兴。

    朱应如此年轻,他日必然是在他手中效力的,麾下拥有如此善战之将,朱标也是十分满意。

    “哈哈哈。”

    “朱应。”

    “此番战果的确是让咱吃惊。”

    “以骑兵攻破金城,咱还真的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朱元璋大笑了一声,也是十分高兴。

    “父皇。”

    “朱应立下收复辽东的首战之功,还斩了蛮吉儿。”

    “据儿臣所知。”

    “这蛮吉儿可是北元的云安王,在北元地位不低啊。”

    “儿臣以为,理当重赏朱应,激励全军。”朱标当即说道,为朱应请功。

    随着朱标话音一落。

    兵部尚书唐铎立刻站了出来:“太子之言,臣附议。”

    “臣附议。”

    礼部尚书吕本,户部尚书赵勉,刑部,吏部众尚书也是纷纷站了出来,都是大声附议。

    甚至是三殿的大学士也是附和。

    光复辽东的首功,这战功是真的不小了。

    可以说。

    朱应攻破金城便是大明光复辽东的重要一环。

    太子都出声要封赏了,群臣只要不蠢都是附和。

    特别是那些与淮西有仇怨的,更是声音很大,极力促成。

    整个奉天大殿内顿时就一片附和之声。

    “太子所言极是。”

    “朱应又为国立下了大功。”

    “自然要封赏。”

    朱元璋大笑了一声,对于朝堂上的全局附议自然是乐见其成。

    “太子,你觉得该如何封?”朱元璋笑了笑,又将决定权交给了朱标。

    朱应如此年轻了得,从如今来看,未来必是大明的一员顶级战将。

    而未来的大明天下是自己标儿的,这种恩赏之事自然是要让朱标去施恩,他日朱应也会感激朱标,誓死为大明效力的。

    这也是朱元璋心中所想的。

    他已经老了。

    在这皇位上待不了多久了。

    甚至只要朱标开口,要登基继位,朱元璋也会毫不犹豫的将皇位交给他。

    但朱标却并不愿意。

    所以朱元璋如今还在位就是为了自己儿子操劳,为自己儿子未来继位来铺路。

    “回父皇。”

    “首先,官升一级。”

    “晋朱应为指挥同知。”朱标笑了笑,开口道。

    “看来标儿还有封赏。”朱元璋微笑着,目光带着期待。

    “加封朱应爵位世袭县子,赐千金。”朱标又紧接着说道。

    听到朱标这封赏。

    朝堂许多大臣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官升一级。

    爵晋两级。

    不可谓不恩赏丰厚。

    官位到了指挥佥事之上,便可以称之为将军了。到了这个位置想要再晋官位就需要大功,很多战将在此位卡了多年都无法晋升,但朱应的晋升则是太快了。

    入伍不到一载,满打满算就是七个多月。

    可他硬生生的从一个普通兵卒成为了大明的指挥佥事,成了万将。

    如今再次获得官升一级,成为了指挥同知,可统领五个守备营,麾下两个指挥佥事。

    可以说朱应这不到一年时间几乎走了别的战将十年时间都走不到的路。

    用一步登天都不为过。

    再而。

    朱标又再次赐爵晋升,这更是比官位更为难得的东西啊。

    世袭县子。

    这比县男要高了一个层级。

    对于许多未曾拥有爵位的大臣而言,如果能够获封县男就能称得上身份的象征,更何况县子了。

    可以说。

    在朱元璋废除了军籍官位继承后,未来能够世袭继承的东西都是好东西。

    世袭县子,爵位俸禄更高,拥有贵族身份。

    这种恩待,自大明立国之后,少见了。

    也唯独朱应一人。

    “诸卿觉得太子所言对朱应的封赏如何啊?”朱元璋笑了笑,看着朝堂群臣问道。

    群臣看着朱元璋的笑容,只差直接同意了,他们谁要是嫌命长就去反对。

    明着询问,实则是已经决定了。

    当然。

    这更是太子所提,那就更不能反对了。

    满朝都知道。

    大明的皇帝有三个刀鞘。

    一个是昔日的马皇后。

    一个是太子朱标。

    还有一个人是昔日病故的皇长孙朱雄英。

    昔日马皇后与皇长孙在时,面对震怒的朱元璋,尚且能够拉住,尚且能够让朱元璋免于大开杀戒。

    可随着昔日马皇后与朱雄英一死。

    三柄刀鞘只剩下了一柄了。

    此刻朝堂之上,你如果触怒到了皇帝朱元璋,有着太子朱标求情,你还可以免死,免于全族遭难。

    可你如若得罪了太子,那就无人能救了。

    “太子圣明。”

    “臣等附议。”

    满朝文武齐声高呼道。

    无人敢反对。

    再而。

    朱应所立战功也的确是可以得到重封重赏。

    这可并非无功而受禄。

    而是实打实的战功。

    就算有人嫉妒朱应,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好。”

    “既然满朝无人反对。”

    “那就依太子所言对朱应进行封赏。”朱元璋大笑着说道。

    随后。

    朱元璋目光落在朱标身上:“太子!此番封赏圣旨还是由你来定,一封晋朱应官位,一封晋朱应爵位。”

    “儿臣领旨。”朱标立刻应道。

    “启奏皇上,太子。”

    “臣有本奏。”

    唐铎站了出来,恭敬一拜。

    “唐卿有何启奏?”朱元璋笑着问道。

    如今辽东的屏障已经被攻破了一个,战线已进,朱元璋也显得高兴了不少。

    “朱将军晋指挥同知,官位晋升,统领兵卒也会增长。”

    “原属于朱将军的指挥佥事位,不知提大宁边军哪一位将军代替?”

    “除此外,大宁边军该如何进行整编。”

    “此事还需皇上与太子定夺。”唐铎恭敬道。

    “太子。”

    朱元璋笑着看向朱标。

    “此事,的确是儿臣疏漏了。”朱标开口回道,随后面带思虑之色。

    沉思一刻后。

    朱标也有了主意。

    “传孤的旨意。”

    “朱应麾下原有两名军中守备,谁先追随朱应杀入金城,谁便晋位指挥佥事,此功足可官升一级,至于守备之位,让都镇抚在朱应麾下依功而晋。”

    “至于整编。”

    “朱应属大宁卫所,此番整编理当将卫所内所属佥事营调拨。”

    “具体如何整编,孤给予朱应与大宁边军指挥使自行商议,酌情而动。”朱标当即开口道。

    听到朱标的话,唐铎当即一拜:“臣明白了,兵部会将太子旨意传递给朱应将军。”

    “恩。”朱标也满意的点了点头。

    “兵部再传咱的旨意给冯胜。”

    “如今金城已破,收复辽东战局已经明朗,咱希望他能够稳步推进,不要行贪功冒进之举。”朱元璋又交代道。

    “臣领旨。”唐铎立刻回道。

    “太子。”

    “前往辽东治理的官吏甄选如何了?”朱元璋问道。

    “回父皇。”

    “第一批前往辽东治理的官吏已经挑选好了。”

    “以铁铉为知府,还有东宫几个属臣为辅,并且带上了一百个文吏。”

    朱标大声说道。

    “铁铉。”

    “初来应天时还是一个愣头青,在东宫多年,他的确是可当知府之任。”

    “太子选人不错。”朱元璋笑着夸赞道。

    “多谢父皇认同。”朱标笑着回道。

    看着父子两人如此温和交谈,群臣也都纷纷面带笑容。

    直到朝议散去。

    皇宫内廷,文渊阁!

    这是朱元璋批阅奏折的地方。

    此刻。

    父子两人相对而坐。

    “朱应。”

    “此子的确是有几分能力啊。”

    “不到一载时间竟为我大明立下了如此之多的战功。”

    “傅友德,蓝玉。”

    “枉他们是军中老将,我大明的开国战将,如今一比,甚至都不如朱应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将。”

    朱元璋十分感慨的说道。

    在自己儿子面前,没有外人在,朱元璋自然是吐露心声,没有什么藏着掖着。

    “爹。”

    “儿子觉得让蓝玉他们吃吃亏,被压制一番也很好。”

    “省得他们日后行事不顾后果。”

    朱标则是笑着说道。

    “只不过。”

    “朱应以后肯定会遭受他们针对的。”

    “也不知道朱应能不能承受得了。”朱标话音一转,又有些担心的道。

    “有咱在。”

    “有你在。”

    “明面上的争锋,争功,那就看他们的本事。”

    “可如若用些下作手段,他们不敢的。”

    “再而。”

    “朱应如此年轻就立下这般战功,除了统兵以外,在军中朝堂也是该多一些磨砺。”

    “太过一帆风顺了也并非太好。”朱元璋又语重心长的说道。

    朱标对此点了点头:“爹所言极是,为朝廷效力无论文武都需要多多磨炼方可大用。”

    “对了。”

    “老十二今年有十七岁了吧?”

    朱元璋忽然开口问道。

    “是。”

    “等今年年关一过就有十七了,等明年满了十八岁就可以就藩了。”

    朱标微笑着说道。

    对于自己的弟弟妹妹们,朱标自然是十分爱护的,长兄如父,在那些弟弟们面前,朱标也的确是做到了如此。

    仁厚,温和,严厉,集于一身。

    让一众弟弟们是又爱又怕。

    “这样一算,老十七也有十六岁了啊。”朱元璋又道。

    “对,老十七已经年满十六了。”朱标微微一笑,附和道。

    历史上宁王朱权这时候才十岁,作者架空了,为了剧情发展。

    而此刻。

    朱元璋脸上却是露出了一抹思虑,一抹追忆:“老十二,老十七,当初与咱雄英小时候关系可是最好的,咱的雄英当初虽然年幼,比他的叔叔们都小些,但那小家伙却总能让人信服,让他的这些叔叔们跟着他调皮捣蛋。”

    说着。

    朱元璋脸上也是露出了一抹笑容来,似乎想到了当初自己妹子活着时,自己孙子活着的时候,那时候整个皇宫对于朱元璋而言都是充满了朝气的。

    “爹。”

    “你又开始了。”

    朱标有些无奈的说道。

    “老大啊。”

    “不是咱想,而是到了这年纪,半截身子已经要入土了,闭上眼就会想,或许这是你娘和雄英在想咱了。”朱元璋却是笑了笑。

    “爹。”

    “你不要说胡话。”

    “你身体好得很,而且肯定能够长命百岁。”

    朱标立刻瞪了朱元璋一眼。

    “哈哈。”

    “长命百岁。”

    “好,咱长命百岁。”

    “咱还要看着标儿穿上龙袍登基继位呢。”

    “咱还要将一个昌盛而稳定的大明交给你。”朱元璋笑着道。

    对于朱元璋与朱标父子两人而言。

    虽然处于这大明都城皇宫,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子。

    但两人就好似普通人家的父亲与儿子一样。

    “爹。”

    “你忽然提及老十二和老十七。”

    “是不是因为大宁?”朱标则是敏锐说道。

    自己老爹绝对不会无缘无故的想到,定然是有所深思。

    “收复辽东已然推动,未来咱打算将辽东并入大宁府管辖,这自然需要我皇族镇守。”

    “等老十七年满十八岁就可以去大宁就藩了。”

    “老十二,老十七都是你一手带大的,有老十七替你守住大宁和辽东,你也可以放心。”朱元璋笑着说道。

    “的确。”

    “老十七性格醇厚,而且以他的能力足可让辽东恢复生机。”朱标点了点头。

    “辽东定下后。”

    “纳哈出的麾下的那些元军必然会有诸多收降的。”

    “咱打算在兼并辽东后的大宁府设立军都司,将那些投降的元军收编,化为我大明的战力,为我大明镇守边境。”

    “藩王镇守是关键一步。”

    “当然。”

    “等到未来设立军都司后,兵力将会高达十万,藩王只会对军队一部分的节制权,更多的兵力还是交由朝廷直接调度,以此制衡。”朱元璋说道。

    朱标眼前一亮,随后笑道:“爹,看来你对这朱应是真的上心了,未来的都指挥使之位或许就是朱应的了。”

    “对于此将,难道老大你不动心?”朱元璋反过来笑问道。

    “年轻有为,悍勇无双,统兵能力上乘,而且并无骄兵倨傲。”

    “这种将领,儿子也很喜欢。”

    “他值得我们培养。”朱标也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等有机会将这朱应召入应天,让咱好好看看他究竟是何许人也。”

    “究竟有怎样的过人之处。”朱元璋大笑着说道。

    “儿子也对他好奇的很。”朱标点了点头。

    ……

    PS:五千字送上,感谢兄弟们的踊跃支持,感激不尽,么么哒。第一更,还有第二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