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寡妇改嫁:农家俏产婆 > 第237章逼死小老百姓
    可第二天出门散步的时候是抱着茶罐去了,逢人就打开叫人闻闻看看,顺道数落数落她儿媳妇的败家,不会过日子,说的时候却眼角眉梢全是笑。那几天六郎娘那个精神奕奕神采飞扬啊,江秋意觉得这茶叶买的真值得!

    放进去那罐茶叶,转手拿了晒干的荼薇花茶出来。如今盛夏日头猛,荼薇花开的很少了,这些个晒干好的花茶,还是江秋意春日里做好的。

    器皿自然是要用精心打造的那套比送进长孙府还要好的极品茶具,灶房里的小炉上慢火煨开的山泉水可比前头河里面的河水甘甜多了,用来泡荼薇花茶是再好不过的。

    沸腾的热水冲泡下去,已经干枯的花瓣重获新生,一片片舒展开来,虽没有了盛开时玫红的花色,可那琥珀色的花瓣在茶汤中旋转,花香味四溢,不管从味觉嗅觉还是视觉上,都带给人完美的享受。

    太子殿下抛弃刚才喝茅根茶的那种牛饮方式,动作优雅的端起茶杯,先是闻了闻花香气,再浅浅的抿了一口慢慢品尝。

    江秋意心中暗道:幸好没拿那罐茶叶出来!有时候就是这样,你把你家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可在别人眼里却不见得是多好的东西。反倒一些他们不常见的玩意更稀罕!

    太子殿下一直在跟司徒律津闲话家常,完全忽略时间地点和人物!

    凑!江秋意给司徒律津添第三杯茶的时候忍不住翻眼珠子瞅他,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你特么的叙旧不能上衙门里叙去啊!巴巴的跑我家来鸠占鹊巢几个意思啊?

    司徒律津收到江秋意视线化成的刀子,耸了耸肩,表示他也很无奈,完全猜不透这位万民称颂的太子殿下到底几个意思。

    这边小心翼翼的眉来眼去,明眼人一看都是直接翻篇不会当场点破的,偏偏这位不走寻常路的太子殿下就当场戳破了。

    “你们俩这眉飞色舞的是在打什么暗号吗?说来给本宫听听,本宫也很感兴趣呢!”

    司徒律津当场就吓坏了,连忙从板凳上站起来,噗通一声给他们家太子跪了:“律津在殿下面前失仪了,律津惶恐。”

    说着就伸手扯了一把江秋意的衣袖,生生的将她拉着和自己并排跪着,江秋意手里还端着茶壶,那叫一个窝火啊,干脆站起来说:“太子殿下此行恐怕不只是来跟司徒大人闲话家常这么简单吧?您有什么话请直接明言。”

    其实她心里头的潜台词是:你特么有话快说有屁快放,老娘那还一堆事呢没空跟你在这磨叽!当然,在这种皇权至上万恶封建制度下,借她十个狗胆,她也是不敢那么嚣张的。

    江秋意心里头烦躁的很,自打听说了那位巾帼女英雄长公主的光辉事迹,可当真是半点不想跟皇室沾边了,可偏偏现在她家里头就坐着两尊复姓司徒的大佛!

    这乡野人家的一介民妇,眉宇间竟有种不畏强权的英气,便是堂堂七尺男儿,在当今太子面前也不能如她这般淡然自若。至始至终,从她眼里太子都没看到半点对皇室的敬畏,即使有,那也是她故意装出来的。

    在她心头,东宫太子恐怕还不如这村里头的普通村民吧!

    太子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她赞不绝口了,当真是个奇女子。于是他说:“哦?那你觉得本宫此行应该是来干什么的呢?”

    这不是明摆着要考她了嘛!套路是老了点毫无创意,可也比他不按常理出牌强,于是江秋意老老实实的回答。

    “我想应该是来押粮的吧!石屏征粮十万担前线却腾出不出人手回来押运,也不见朝廷安排人过来运粮,这倒霉差事莫名其妙的就落到司徒大人头上,一个石屏县衙门才几个人,押运十万担军粮,这不是明摆着告诉那些意图不轨的人,来啊来啊,快来抢我们家粮食啊!至于您,应该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想看看到底是谁在背后下黑手,人命关天的军粮居然会在大秦自己的国境里被劫,还消失的无影无踪。”

    上一波的军粮被劫的事情朝廷自以为捂的密不透风了,一个字都不会露出去,哪知道生意人自然有生意人的门路,尤其是那些个早就伸长了脖子等着前线打的越惨越好,想趁机发国难财的奸商,军粮被劫这么大的商机,怎么可能盖的住!

    一旦军粮被劫,朝廷破不得以就得向民间征收更多的粮食以充军用,虽然往常征兵过后都会征粮,可征收的数量不会像今年这么夸张,这要是按照朝廷规定的数量交上去,指不定连明年的种粮都留不住了。

    这也是为什么整个石屏县全都愁云惨淡的原因,大户人家的地都是一把手从朝廷手里头买断的,即使征粮他们上缴的数量也不用像寻常农户那么多,有的家里头做买卖的,缴了赋税交征粮的时候直接就免了。

    只有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他们种的是朝廷的地,即使是自己个垦荒开田的,只要没有从村里头直接买过来那张地契,那这地就永远是朝廷的,遇上战事上缴军粮是应当应份的。

    大秦的农耕制度并不十分完善,可抛开这一次这样大量征收军粮弄的民不聊生的不讲,太平年月这样的制度还是对庄稼人十分和善的。

    土地即使不是自己的,可朝廷并不追加其他多余的赋税,人们依靠着地里头的收成和老天爷的恩赐,填饱肚子还是不成问题的。只是战时要出人出粮。坏就坏在,今年征收的军粮数量实在太庞大了。

    而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归根究底还是大秦朝廷太穷了,拢共那么点军粮,半路被劫了,那么大个朝廷居然就再也拿不出替补的了,眼巴巴的要从最底层的老百姓身上抽血!

    怪不得老百姓们要怨声载道,往日里没有什么,这个时候他们最容易想起那些大户人家,那些官老爷,一个个的锦衣玉食,可他们呢?家里头的老人孩子马上就要揭不开锅了!

    军粮,军粮咋不去找他们收去!凭啥一个劲的想逼死小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