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的脑子好使一些,这些天在拘留所捉摸了好些天,总觉得事情不对头。他们后来也知道了是在谁的手上吃的亏,那些人揍他们兄弟的人是下塘大队的,所以就联想到了田炳义和方唯的关系。
“有可能!不过,下塘大队我们惹不起,大家最近低调一点,不要惹事。”
恶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欺软怕硬,他们报复田炳义的时候,什么都不在乎。
现在吃了亏,顿时想起了田炳义的小舅子很利害,什么嚣张的气焰都没了。
不过像这样的人注定是记吃不记打的性格,最多老实一阵子,肯定还会故态萌发的。他们不想吃苦,又想过好日子,就只能走歪门邪道。
田炳义听说此事之后,在家里喝了半瓶酒,开心极了。
吴家兄弟被下塘大队的人给揍了,他都不用猜就知道这里面肯定有事。
这事儿办的漂亮,不仅惹祸上身,而且还让吴家兄弟吃了个哑巴亏,想想都觉得痛快。要是做事,还得是方唯,田炳义自问比不上。
这件事在方唯的心里,波澜不惊。
他现在哪有时间考虑这些,这几天开始为了夏收夏种做准备,整天忙得脚不沾地。
除了这件事,方唯还要和收购站商谈南光三号稻种的收购问题。要是还是按照原先的价格收购,他肯定不乐意。
“我们无法确定稻种的产量和品质,这个价格不好制定啊。”
收购站的领导倒不是不信任方唯,只是对于南光三号稻种的情况不了解。
方唯便带着对方去了二队,二队有试验田,种植南光三号已经好几季了。
种植记录、产量以及大量的现存稻种,真实说明了情况。
最后,收购站将此事上报,最终确定了收购价为每斤1.58元,和农优76稻种的价格持平。
方唯没有继续讨价还价,认可了这个收购价。
接下来。
紧张忙碌的夏收夏种工作拉开了帷幕,以往全员上阵的情况根本看不到,能看到的反而是忙碌的各种农业机械。
联合收割机大大提高了收割稻子的速度,再加上大量的脱粒机和烘干机投入使用,使得人工劳动强度大幅度的减轻。
复杂的是组织协调,有了合作社这个机构,夏收工作在理事会的计划安排下,才能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
收割进度比其他公社快很多,而且能快速的脱粒烘干入库,不用担心天气的变化所带来的损失。
其他公社在大队和生产队基本瓦解之后,就没有能力再组织这种分工协作的劳动了,农机的使用率大幅降低,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的生产劳动。
完成夏收工作之后,需要再次翻地。
而在这之前,合作社建设的集中育秧基地顺利建成投产。这个基地采用了封闭式大棚设计,采用模块化育秧方式,能大大提高育秧的速度和质量。
现在还做不到全自动化,但利用人工监控等技术手段,也能做到相对的恒温恒湿。
各种统计数据还得要一段时间,方唯难得的给自己放了一天假,提了些东西去看望二姐夫田炳义。
“老三,你怎么来了?你们那边忙完了吗?”
方唯到二姐家的时候,二姐和二姐夫正在田里割禾。
他们是采用纯手工的方式在收割,队里的农机在分田的时候就卖了,现在种稻子又变成了纯粹的体力活。
家里劳动力多的还好,家里劳动力不足的只能请人或者结成互助小组。
田炳义以前在队里的威望还凑活,但经过吴家兄弟一事,不少人不愿意得罪那几个家伙,自然也就和他疏远了。
好在田炳义的身体还不错,方梅也很能干,两口子打算咬牙自己收割稻子。
“二姐,你回去做饭吧,我来。”
方唯二话不说就下地帮着姐夫干活,他其实干农活也是一把好手,只不过当了支书之后就干的少了,但底子还在。
有了他的加入,收割的进度顿时快了起来。
一个方唯至少顶两个田炳义,对方压根跟不上他的速度。
结果来探望姐姐姐夫的方唯,干了一整天的农活,令田炳义瞠目结舌,甚至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废了?
“老三,后续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我一个人就能搞定。来,咱们碰一个,喝起!”
家里的田不多,老大结婚分出去单过了,老二去了外地上学。
本来老大说让家里晚收两天,他那边忙完就过来帮忙。田炳义懒得等,所以就和方梅开始收割,要不是碰巧方唯来了,两人还得忙活好几天。
经过今天的快速收割,剩下的活儿的确不多了。
“姐夫,要我说,家里的责任田包给别人种算了,你去育种中心或者去五金厂都行,绝对比你守着责任田的收入要高。”
现在的口粮基本上不用担心,圩上随处可见。
这也是废了大队和生产队管理职能后带来的变化,粮食的统购统销业已打开了缺口。议价粮虽然贵一点,但价格也不算离谱,只要收入过得去还是吃得起的。
再说了,方唯家里的定量供应从来吃不完,缺不了姐姐和姐夫的口粮。
“你是担心吴家兄弟以后还会报复是吧?我也想过这个问题。问题是我走了,我的大崽还在队里,那小子老实得很,我怕他会吃亏。”
家里的老二在外地上学,学成之后肯定不会回来了。人家好歹也是一个中专生,毕业之后国家包分配,以后注定是吃商品粮的。
老大比较木讷,读书也不行,只能在家种地。
田炳义帮儿子娶了媳妇,主动让儿子儿媳分出去单过,也是为了他好。但现在有吴家兄弟在一旁虎视眈眈的盯着,他和方梅先走又不放心儿子。
真的很纠结。
“有啥好怕的?我迟早要收拾了他们五兄弟。你让大外甥两口子去竹器厂,他大舅是厂长,肯定能照应他们的。”
方唯自然有说这话的底气,他不是那种六亲不认的人,他能带着社员们一起致富,自然也会帮姐姐一家过上好日子。
田炳义先道了一声,然后摇了摇头。
“我在队里的境况没你想的那么糟糕,要不然我这个大队长岂不是当的太失败?虽然有一些人怕惹麻烦,但也有不少人还是向着我的。
我和十来户的社员谈过了,他们愿意和我一起组成一个合作组。现在的问题就是看你这边了,是否愿意将我接纳进你们的合作社?哪怕是名义上的都行。”
田炳义还是看好育种,他打算培育高产蔬菜种子,然后带动周边形成蔬菜种植基地。
大队距离县城很近,以前队里养鱼有一半的产出都供应县里了,以后的蔬菜也一样。他是不会怕吴家兄弟的,主要把这个互助组搞起来,吴家兄弟算个屁。
“真要把你们接纳进我们的合作社,恐怕不行,县里也不答应。但如果只是名义上的,咱们可以打着合作的旗号,我给你们提供技术支持。”
方唯一听,觉得姐夫说的也有道理。对方堂堂一个大队长就这么走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怕呢吴家那几个恶棍呢。
其实,培育高产蔬菜种子或者给县城供应蔬菜,都比种粮食赚钱。
十几户人家也在一起,种植部分粮食给来交任务,生产的田地就可以培育蔬菜种子。既然田炳义愿意打着瑶岭种业合作社的旗号,那么他就可以对这部分土地进行指定。
这在以前的育种基地以及大东北都经过了验证,不存在任何的问题。
“有你这句话就行,我们刚开始的力量很薄弱,得靠你们的名头和技术支持才能发展起来。今晚你干脆别走了,我去把大家喊过来,有你在也能给他们增加不少信心。”
田炳义本来就打算在夏种之前搞定这件事,现在有了方唯的保证,他哪里还坐得住,起身就去找人。
不一会,就有将近二十个社员来到了家里。
方唯再次表明了愿意帮助他们培育良种的态度,同时还答应允许他们打着合作社的旗号,从事生产活动。
这其实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意思,一方面培育出来的种子好卖,另一方面也没人敢欺负他们。
对于方唯来说,仅仅是举手之劳而已,只要不打着合作社的旗号瞎搞就没事。不放心别人,他还能不放心二姐夫不成?
“但我要把丑话说在前头,你们不能走邪门歪道,一旦我发现了此类问题,那么咱们之间的口头协议立马作废,合作社那边还会追究你们的责任。”
“那不能,你帮了我们,我们还胡搞瞎搞,那就不是人了。”
方唯点点头,答应带着大家一起发家致富。
像这种联合只能是利益的联合,要让大家看到希望还得有约束,这样一来田炳义的工作就好做了。
田炳义趁热打铁,马上拿出了纸和笔,大家写了文书,并在文书上签名按了手印。这就是基层的契约形式,不会有人毁约的。
对于方唯来说,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第二天起来,他就跟着田炳义去田里看了看,然后不得不佩服姐夫眼光。
互助组这些人的田地全都连成片,今后的生产会方便很多。
“姐夫,你们接下来的生产是怎么考虑的?”
不出方唯的预料,针对这些土地,他直接就进行了指定。把这些田地纳入到种植区就好办了,无论是育种还是种植水稻,产量都有保证。
“我们打算种植一部分水稻,用来交公粮和保证口粮,剩下的地用来培育蔬菜种子。
当然,如果能培育高产稻种就更好了,我有把握换购回来粮食,那么大家的收入还能提高。”
田炳义一边回答,一边满怀期望的看着方唯。
实际上早在前些年他就尝试过培育稻种,也帮育种基地培育过育种材料,毫无疑问都以失败而告终。
他本来都死心了,但育种中心和整个瑶岭公社在育种方面取得成就,让他的心里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方唯不怀疑对方换购稻种的能力,以前社员们并不掌握生产资料,很多事都必须通过生产队,所以上面一个命令就能执行。
现在包产到户,用稻种换购粮食就很容易,完全是大家私底下的行为,上面根本无从阻止。
只要有利益,谁也阻挡不住这种换购。
“我觉得问题不大,目前合作社已经开始全面培育南光三号稻种,你也可以试一试。”
方唯答应了对方的请求,随后让田炳义尽量再多找一些关系社员们组成联盟。
育种需要规模效益。
“好!明天我就去你们合作社购买育种材料。”
田炳义下定了决定,说干就干。
方唯没有多呆,随后就返回了队里。像这种小规模的合作,也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亲人,别人就算了,难得麻烦。
时间匆匆。
合作社的稻种产量出来了,总产量达到了11200万斤,平均亩产达到了1400斤。
根据反馈数据,南光三号大面积种植的亩产大约在1250斤到1400斤之间,具体产量要看其他的因素,比如像施肥和田间管理等等。
这是一次了不起的突破,如果能顺利推广,未来全省的水稻产量还会再上一个大台阶。
上午。
方唯接到了新文件。
按照上级的要求,今年从夏收开始粮食的收购价将提高20%,像黄豆等经济作物的收购价,将提高30%。征购任务之外的粮食(也叫超征购粮)收购价,将提高50%。
这一季的粮食收购工作即将开始,这份文件文件来的很及时。
相应的,稻种的收购价也是水涨船高,比如像南光三号稻种之前定的收购价是每斤1.58元,现在直接涨到了每斤2.05元。
粮食的销售价也有一定程度的上涨,这些都是鼓励农业生产的举措。
谷贱伤农,要是粮食的价格长期倒挂,并不利于粮食的增长征收。
现在各级对于农民的控制在逐渐减弱,要想让大家多种粮食只能利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