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60年代,系统暴击抽奖爽翻天 > 第243章 直面采访
    赵迦南一行人走下山,开始朝村里走。

    “锦秋,你要红遍全国了。”

    “无所谓,只要大队富裕我就心满意足了。”

    “真的吗?”

    “真的,当然还有你,此生有你陪伴,便无遗憾!”

    赵迦南他们来到村子里,发现几个半大小子,立刻走过去。

    “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

    “铁蛋,14岁了。”

    “铁蛋,人家问你大名。”有大妈立即说。

    “哦,我叫李铁。”

    “上几年级了?”

    “我今年上六年级,留了一级。”

    “这两年村子里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吗?”

    “以前村里子房子破破烂烂的,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很多都建新房啦,而且隔三差五还有肉吃,不少人呢还买了自行车呢。”

    “那你们的生活变化这么大,因为什么呢?”

    “因为锦秋哥啊,大队是在他的带领下才发展的这么好,这么快!”

    “而且,他不仅帮助大人们赚钱,还帮助我们小孩子赚钱呢?”

    “哦?你能说说怎么回事吗?”

    “就是水沟里没人要的黄鳝,泥鳅,锦秋哥替机械厂帮忙收购,我们一个夏季都能赚好几百呢。”

    “这么厉害啊,小小年纪,就能赚这么多,真棒!”

    “嘿嘿,不是我厉害,是锦秋哥厉害。”

    “感谢你的配合,我们继续下一位。”

    “咦,这位大爷,您腿脚好像不方便。”

    “是的,我腿瘸,大家都叫我李瘸子。”

    “那您这是准备去哪?”

    “去养鸡场啊,我在那里上工呢。”

    “上工?”

    “是的,养鸡场有不少腿脚不好,年纪大的在那里工作。”

    “那你们干的活重吗?”

    “重啥重啊,就是捡捡鸡蛋,给鸡喂喂饲料和水,很轻松,重活都是年轻人干,我们可舒服了。”

    “我们养鸡场还有偏瘫的,哑巴,断胳膊的,大家都干的非常不错呢。”

    “真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确实值得高兴。”

    “所以说啊,这都是小秋的建议,我们才能有机会工作,不然就得每天背朝黄土种地了。”

    “看来,李锦秋同志在你们心中的象象很高啊。”

    “那是,大队每个人都对小秋赞不绝口,没有他,我们估计还在啃窝头呢。”

    “感谢您的采访,谢谢!”

    “不谢,我上工去了。”

    ......

    “各位观众们,我随机采访了好几个人,李家村之所以有如今的成就,都是李锦秋的功劳,那么李锦秋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我们稍等一下再说,大家先看我手里的这张报纸。”

    “这是1960年的一份豫省日报,说的是什么呢?”

    “这报纸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机械厂职工李锦秋勇揭小日子罪证,发现隐秘军火库》的报道。”

    “当时在豫省很是轰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早就在那时,李锦秋就已经扬名豫省了。”

    “还有这个报纸,来自豫省机械厂的厂报。”

    “李锦秋同志,在县级机械厂分厂工作,在广交会帮助国家创汇100多万美元,机械厂大肆宣传。”

    “还有这个,这也是豫省日报刊登的,辣条是由李锦秋同志发明的,并且着手生产,两年来,为国家创汇超过200万美元。”

    “李锦秋同志,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不可复制的神话,那他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呢?”

    “让我们开始对李锦秋同志做一个专访。”

    接着赵迦南走过来,李锦秋对苏秀荷摊开双手,表示无奈,该来的还是会来。

    “李锦秋同志,能和我们讲讲当初你是怎么想到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这条路的吗,有什么契机触发了这个想法?”

    “就是当时太穷了,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都没什么东西吃,大家过的太苦了。

    我呢,高中毕业,有一定的文化,就想着华夏建国也十年多了,为的不就是解放劳苦大众,翻身当家做主吗?

    于是,我就想着能不能带领大家富裕起来,不在吃窝窝头,玉米糊糊,我们要天天吃肉,吃鱼,这才是我们畅想的日子,这才是社会主义的理想生活。”

    “你的想法真的很伟大,李家村是幸运的,你成功了。”

    这时,林书记带着公社的一些人匆匆赶来了,大冷天的,额头上都急出汗了。

    只因首都的记者来了,不得了,他刚收到通知就急匆匆赶来了。

    “林书记,您来了!”

    “李队长,什么情况?”

    “正在采访小秋呢。”

    “看到那没,摄像机,能录制,到时要播出来的。”

    林书记一看,顿时一惊,乖乖,连摄像机都带来了,动静不小啊,这是要上中央新闻吗?

    “你今年多大了?”

    “22岁。”

    “那当初你才十八九岁,大家相信你吗?不会质疑你吗?”

    “当然会,但是当工资发到手了,辣条卖出去了,大家得信任就上来了,也就不再质疑了。”

    “你们辣条销售这么火爆,有给大家分红吗?”

    “有的,去年每人分红300多元,大队只要人口4个以上的,都是千元户。”

    “你们去年就实现了千元户?”

    “是的,去年分红了10万。”

    “今年呢?”

    “今年会更多,明天拭目以待,也请赵记者可以观看一下。”

    “求之不得呢。”

    “对于未来你有什么规划吗?”

    “未来会加大其他产品的销售,比如干脆面和锅巴,养鸡场也会继续扩大,还有我们的果树林,将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果树林?你们村种了多少果树?”

    “5个品种,每种1000颗。”

    “天哪!种那么多,到时卖的出去吗?”

    “应该可以,即使卖不出去,做成罐头,销往西方也不错,那边一直缺罐头。”

    “这样一来,你们大队将来就有3个方面的收入了,真是不得了!”

    “呵呵,还行。”

    “最后一个问题,你们大队的发展,对其他大队有什么借鉴吗?或者能带动其他大队的经济发展吗?”

    “借鉴是可以的,现在我国正处高速发展时期,很多东西都缺少,大家不仅可以养鸡,也可以养猪,或者置办其他工厂都可以。”

    “现在周边大队很多家庭收入都不错,我们大队食堂消耗的食材,很多都是从其他大队采购的,还有果树林也都会定期请人帮忙维护,这也是一项收入。”

    “李锦秋同志,你年纪轻轻就有超出同龄人的沉稳与担当,真是后生可畏!”

    “谢谢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