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时,大魏皇宫笼罩在一片苍青色的雾霭中。
伴随着沉厚的钟声响起,封闭的午门缓缓打开,文武大臣如潮水般涌入宫内,过金水桥,走太和门,最终停在了太和殿前的广场上。
下一刻,混乱的人流迅速变得规整,文官居左,武官居右,手持笏板面容恭敬,大气都不敢喘。
银甲禁军列阵四周,面容冷酷,目光警觉。
御史们面露威严之色,纠察百官之言行。
所有人都将心提着,屏息而立,前所未有的郑重和谨慎。
至于原因,很简单,他们将迎接新皇的第一次早朝。
大魏历经两帝,太祖开创大魏基业,立乾元王朝。太宗继往开来,西灭西域,北灭突厥,造丰功伟绩。
如今,大魏和黎民众生迎来了他们的新皇。
面对这位新帝,满朝文武不敢有丝毫大意,哪怕几位历经三朝的开国元老,面对这位新帝,也是敬畏不已,不敢有丝毫的轻视。
为什么?
瞧瞧这位新帝的路程吧。
本是憨傻痴儿,只有一身蛮力。
封王发配西陲,九死一生绝境。
但是结果呢。
定凉州,灭楼兰,一统西域。
退姜国,攻突厥,一统草原。
一路走来杀杀杀!
几乎没有人会相信他能成为皇帝,但他却做到了。
曾经认为,两朝皇族血脉乃是掣肘,如今来看,却是最尊贵的。
所以面对这样一位还未登基便开创无上霸业的新主,谁敢有一丝的傲慢?
许久之后。
鼓声与钟声突然交织响起,悠扬而深沉。
文武百官精神一震。
一名内官站在石阶之上,高唱道:
“上朝!入殿!”
尖锐的声音直冲云霄,驱散了苍青色的雾霭。
文武百官自两侧阶梯缓缓步入,他们的步伐沉稳而有序,脸上带着敬畏与庄重。朝服色彩斑斓,从紫色到绯红,再到后面的青色,好似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
百官列班,殿内猛地一静。
只见总管太监徐坤走上御阶上,面色平静,但瞳孔在剧烈颤动。
皇宫大内,太监无数,徐坤毫无势力和背景,他也从未幻想过自己能坐上所有宦官最梦寐一切的总管太监之位。
哪怕是现在,他也恍然如梦。
他咬了一下舌头,痛觉告诉自己,这不是做梦。
他很想大笑,但他知道,自己不能笑,不能丢殿下的人。
不,现在已经不是殿下了,而是陛下。
想到这里,徐坤深吸一口气,大声说道:“陛下驾到!”
伴随着声音的起伏,一位伟岸的帝王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脚踏朝天靴,龙行虎步地走入保和殿内,最终坐在了龙椅之上。
看着下方的满朝文武,凌宁深吸一口气,目光有些缥缈。
对于每一位穿越古代的穿越者而言,恐怕都有做皇帝的想法吧。
凌宁当然也不例外。
他从穿越开始那一天,便立志做皇帝,因为只有做了皇帝,才算掌握自己的命运。
而现在,他梦想成真了。
不过,做皇帝只是开始。
接下来,还有诸多考验摆在眼前。
比如不负太宗文皇帝的心愿,开创一个繁华盛世,让百姓衣食无忧。
再比如一统神州,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毕竟南面还有南诏国,西南方向还有姜国,东面海外还有瀛国。更不要说翻过昆仑山,渡过东海,外面还有更广袤的世界。
想到这儿,凌宁的眼神开始聚焦,扫了一眼徐坤。
徐坤当即高唱:“拜!”
文武百官得到信号后,连忙跪拜,然后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震响,回荡在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凌宁微微抬手,说道:“众爱卿平身。”
百官随即起身,低着头,不敢去看凌宁。
凌宁的目光再次扫过文武百官,左侧文官最前面是欧阳牛马、李文优、荀玉等人,而右侧武将最前面是李思业、白启、韩真等人。
古往今来,什么功劳最大?
并非夺旗、先登、斩将、陷阵,而是从龙之功。
凌宁做了皇帝,自然要犒赏那些帮助自己坐上皇位的下属。
欧阳牛马继续担任侍中,执掌门下省,并加太师。
李文优担任中书令,执掌中书省。
荀玉担任尚书令,执掌尚书省。
蒙益担任吏部尚书。
李斯担任户部尚书。
李思绩担任礼部尚书。
李思业担任兵部尚书。
百战侯韩真担任刑部尚书。(韩月如的父亲)
楚南天担任工部尚书。(楚红袖的父亲)
...
三省六部的负责人,全都换成凌宁的自己人。
而武将方面亦是如此。
白启为左右卫大将军、领西域大都督之职。
韩破虏为左右骁卫大将军,领草原都护府大都督之职。
李立青也就是李靖,为左右武卫大将军,领幽州刺史之职。
蒙通、孙琦、展刑、宋毅、赵秉等人,都是身兼要职,保证了大魏兵马都掌握在凌宁的手中。
在比如凌宁的护卫长孙霸,直接领禁军统领,典威领禁军副统领。
文臣武将都在凌宁的掌握,足以保朝廷安定。
回过神来,凌宁看着百官,开口道:
“诸位爱卿,这算是朕登基以来,第一次正式早朝。”
“朕领兵打仗多年,虽然治理过西域,但治理一地岂能和治理整个国家相比。”
“所以还要辛苦诸位爱卿,替朕分忧。”
第一次早朝,凌宁以温和的口气开局。
但是,如果你真把凌宁当成温和脾气,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反,凌宁的脾气越是温和,越是让朝臣们内心不安。
紧接着,凌宁又道:“诸位爱卿有本奏禀之前,朕先安排两件事。第一件事,大赦天下。第二件事,减免因黄河泛滥受灾地区的赋税和徭役。”
“早朝之后便拟旨。”
此话一出,负责草拟圣旨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李文优出列,回道:“臣遵旨。”
安排完这两件事后,凌宁又道:“诸位爱卿可有本要奏?”
谁知下一刻,
数位文臣和武将出列。
吏部尚书蒙益、户部尚书李斯、礼部尚书李思绩、兵部尚书李思业等等。
这些朝臣都是凌宁的左膀右臂,此刻全部有本要奏,这可让剩下的朝臣瑟瑟发抖。
看来新帝的第一个早朝,要闹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