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加亮的担忧,恰恰也是宋江本人的担忧。
所以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很想知道王承勋凭什么觉得赵子称有权兑现刚才说的那些承诺。
区区一个知府,也敢夸下海口,许诺封其他人也当知府,这不是开玩笑么!
好在,王承勋的妹妹已经被赵子称收入府中了,虽然还没正式收房宠幸,但王家也算是赵子称的绝对心腹,可以知道一些内幕。
而跟随王承勋一起来的李俊,也算是跟随了赵子称数年,此人脑子也活,也大致知道主公是有野心的。
于是王承勋深吸了一口气,郑重其色道:“确实,从官场尊卑而论,赵府君确实没有权力许诺如此重酬。但说句有点大逆不道的话,如今平海军呼延庆、镇海军杨志,都对赵府君唯命是从。
这大宋朝从东海到北海,没有赵府君的命令,片板不得下海。他要你们生,你们就能生,他要你们死,你们就得死。朝中衮衮诸公也好,官家也好,根本不知道大海之外,还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们所差的,只是一个朝廷正式册封的名声罢了,如果不急的话,完全可以等。只要赵府君雄踞海西,就没有其他汉人能把手伸到海东。天高皇帝远,谁知道高丽发生了什么?”
宋江和吴加亮听到这般图穷匕见的话,也有些神色凝重起来。
吴加亮率先说:“怎么?秀国公难道还有不臣之心了?”
王承勋:“放肆!什么叫不臣之心!你们都能自称替天行道,赵府君身为帝室之胄,难道还不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值此国难之秋,朝廷连屡战屡败的辽人南京都难以攻破。而金国已将辽人其余四京摧枯拉朽、横扫席卷。以金人之残暴,我汉人天下已是何等危险。朝中奸佞不知兵,只知勾心斗角。
当此非常之时,自然要行非常之事,以团结天下汉人,共御外侮。赵府君堂堂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当申大义于天下、救万民于水火、解社稷累卵之危、拯生灵倒悬之急。”
王承勋只是个商人,他是不懂这些花里胡哨的词的。所以是他启航之前,赵子称就帮他打过一些草稿,让他把一些台词背熟,到了合适的场合就能拿来用。
不过王承勋显然用得不是很合适,有点强行堆砌了。
好在吴加亮也是懂行的,已经从潜台词里听懂了赵子称的野心。
看来不管赵子称将来仕途如何发展,他至少有把握长期掌控北起平海军,南至镇海军的大宋海疆,不管朝廷中枢怎么说,在海外他还是能绝对说了算的。
天下乱成现在这个样子,金人有多残暴恐怖,大家也都知道了。尤其宋江一行,原本在中原的时候可能眼界不够开阔,跟金人不熟。但到了高丽,辗转游斗了那么多州县,也跟高丽人打交道。
高丽可是跟金国打过好几次仗的,他们完全可以从高丽人口中得知金国的战力,这比在中原腹地闭门造车又要眼界开阔得多。
所以宋江和吴加亮在短暂评估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赵子称的使者描述的那种未来,还是有很大概率会出现的。
天下局势到了这一步,如果不能自行创业,就该找个雄主投效。
天下哪有无风险的富贵,赵子称开出了这么优厚的条件,自己也只能跟着赌一把,何况本来就已经是叛贼了,还能有什么下行空间?
最终,在一番犹豫和内部商量后,宋江正式接受了这个条件。
“我等情愿听从朝廷招安,受秀国公调遣。不过,我们也只在高丽境内受秀国公调遣,绝不回归中原!”宋江最后如此承诺道。
他也是怕回到中原会被翻脸不认账清算。
“这是自然,你们想回去,赵府君还不放心你们去呢,中原人多嘴杂,你们要是胡言乱语怎么办。”王承勋立刻答应了这一点,还从动机层面消弭了宋江的担忧。
双方都不希望宋江回中土,在这一点上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成交。
宋江身边的李逵、武松、花荣等将,还多多少少有些不甘、不解,但是在宋江和吴加亮的安抚之下,在大约半个月之内,也陆续统一了思想。
李逵最粗夯,完全不耐烦给朝廷打工。武松则是比较中庸,无可无不可。
而花荣原先就是朝廷武官,也是迫于无奈从贼,他的抵触也是相对李、武要稍低一些的,不过还不如已经投了的黄信、秦明。
宋江这边一边整顿人马、集结物资、统一内部思想。
与此同时,王承勋那边也按照赵子称的指示,为宋江提供了足够转运兵马的战船,还随船送了宋江一批登莱官军淘汰下来的二手武器装备。
赵子称在登莱种田理政一年,军工方面也颇有一些建树了,为当地军队补齐了装备的缺额,还替换掉了一部分年久失修、锈迹斑斑的陈年旧货。
不过淘汰下来相对垃圾的旧武器,赵子称也不会扔掉或直接回炉,也还可以继续废物利用。
把保养差生锈的官军二手货拿给宋江用,对宋江而言已经算不错了,他作为梁山贼寇,武器装备水军比官军的二手货还不如呢。
而且宋江到了高丽之后,也需要强行拉壮丁裹挟一些不满高丽国王统治的当地穷人从军,这部分人的武器装备还没着落呢,赵子称适度给他二手生锈旧货,也能便于宋江扩军。
同时赵子称始终把增援赏赐的节奏和力度把握得很好,确保宋江不会坐大到尾大不掉的程度,而且是逼着宋江拿到了粮食和武器后就得立刻出兵作战,决不允许宋江慢慢窝在老巢慢慢种田发展,只要宋江不听令他就立刻断了供给。
至于赵子称支援宋江的粮食,当然也不可能是从登莱出的。登莱本身就多山,如今只能多种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粮食能自给自足就不错了。
赵子称只是给王承勋拨给棉布、棉袄和其他登莱产的消费类工业品,然后到高丽转卖,卖完后直接在高丽进口粮食,就近运给宋江先悄悄囤起来。
至今为止,宋江还没有对高丽人发起新的大规模攻势,反而还暂时蛰伏了,所以高丽人对宋江背后是否有贸易源支援并不警觉。
高丽人也还不知道赵子称有在背后支援宋江,因为按照之前的认知,大宋官府和宋江这个逃窜反贼是势同水火的。高丽人也就觉得和大宋官方做生意是好事,说不定还有可能有利于大宋帮着一起夹击宋江。
所以,赵子称就在亲自跟高丽人直接翻脸以前,偷偷屯了一大批粮食。这一手“以商贸屯军粮”的打法,倒是跟后世郑成功反攻南京战役前的暗中布局差不多了。
后世郑成功反攻南京前,在福建已经只剩下厦、金等少数据点了,自控区的粮食产量几乎微不足道。但郑成功是海商,就靠贸易大量卖货买粮、提前偷偷存在南京附近的镇江金山洲、金山寺内。利用南京附近的一个小岛屯粮避开清军耳目,最后再突然发动大军。
虽然郑成功反攻南京的战役没有成功,但他战前的后勤筹备套路本身是没有错的。赵子称借鉴一下,也是完全合理的。
在最初半个月的紧密合作、快速屯粮后,宋江很快又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想继续韬光养晦下去,已经没有足够隐蔽的屯粮地了。
当王承勋运了第三批粮食给他时,他已经没地方藏了。
他把这个困难告诉了王承勋和李俊,而李俊也及时指点了他一招、拿出了赵府君的计划。
“要想在决战前大规模屯粮,最好还是找一个近海的岛屿作为根据。之前的白翎岛太小(在瓮津半岛外的一个近海小岛)而且又太靠近高丽人的王畿,不够隐蔽。
府君要求你尽快南下,先登陆夺取耽罗岛,然后以当地为根据,屯粮屯兵,转进从南登陆。”
宋江立刻领受了这个命令,然后由李俊的海船水军转运,把宋江往南送到耽罗岛,也就是后世的济州岛。
宋江是宣和四年的五月份投靠的赵子称,到了五月底,他就开始了投赵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正式作战。
李俊的一部分战船伪装成宋江军的战船,打的是宋江麾下水军将领张顺的旗号,从海上包围了耽罗岛、封锁消息,不让高丽人的战船报信。
然后宋江让李逵为登陆先锋,带着几千人杀上岛去。
岛上的高丽兵不过数百人,哪怕算上临时揪集的乡勇,也就四位数规模。
而且岛上并无城郭,只有村镇营寨。李逵手抄两把板斧身先士卒强攻,很快就拿下了岛上全部主要据点。
拿下耽罗岛后,王承勋的商船队继续往耽罗岛上扩大贸易屯粮,把宋江后续打高丽主要领土所需的军粮都尽量先买够,以免到时候全面开战了高丽人反应过来,不再卖粮食给宋人。
而宋江之前盘踞的海州等地,则适时地短暂撤出,甚至让高丽军产生一种反攻得手的错觉,降低高丽人对北境的警觉。宋江在高丽西部只保留了白翎岛和瓮津半岛的小片领土。一方面制造“宋江军后继乏力,兵力越打越少,不得不收缩”的假象,同时也掩盖宋将军主力转移的事实。
因为高丽人的海军不行,被航海技术强得多的呼延庆、李俊、张顺压制,高丽人也就没能及时发现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高丽人的主力在北边的保州、此刻正跟金国大军打得你死我活。高丽主力精锐数万人,都有被金军彻底扬了的灭顶之险,他们哪里还有余力细细查访宋江军的真实动向?
如此又运作了差不多半个月,到了六月中旬时,兵力又有所扩大的宋江便按照赵子称的命令,率兵在耽罗岛对面的罗州登陆了,随后进兵全州,再东进釜山盆地。
整个过程,也就在一两个月之内,宋江就占领了如今还比较荒凉、后世则相当于全罗道和庆尚道的大片领土。攻破高丽州县十几座。
不过因为这些地方远离王畿,重要程度也不如北方对金国的战场,高丽人也就只能以偏师来应对,面对宋江也唯有堵漏死守,根本无力反击。
……
随着时间来到了宣和四年的七月,高丽战场终于又迎来了一大波新的变故。
高丽北部的保州地区,已经被金军彻底占领。金军已经把占领区彻底从鸭绿江南推到了清川江。但高丽南部的后世朝鲜八道中的全罗道、庆尚道全境也都在宋江手中。
其中宋江占领的耽罗岛和后世釜山港所在的金州两地,也被宋江依约转交给了赵子称派来的官员管辖,算是变成了大宋的直辖领土。
为了保密起见,赵子称也就一事不烦二主了,直接违规任命李俊兼任耽罗县知县,任命海商王承勋兼任釜山县知县。
一个负责统筹朝鲜半岛南部沿海的巡防、封锁。一个负责各部之间的物资调度后勤运输。
赵子称还许诺,将来给王承勋一个高丽路转运副使的实际差事,但暂时没法走朝廷的流程。
显然,在赵子称眼里,高丽地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大宋的一个路了。
在眼下的局面,如果金军和宋军都继续进攻,这两国显然都有可能从高丽得到更多土地。
只是因为高丽时期朝鲜半岛上的王畿还在靠北的开城,西京则在后世的平某城,所以金国对高丽的威胁更大、高丽最后的主力也都在拼死扛北线。
金国打破保州周边,推进到清川江一线后,高丽已经退无可退了。要是再打破清川江、推到大同江,高丽的西京都要被金兵占领了。
而朝鲜半岛南部在这个时期还没那么重要,后世的汉城如今还叫“杨州”——注意不是中原那个扬州,而是杨树的杨,还是个相对没那么重要的地方。
汉城周边要到几百年后的李氏朝鲜时期才崛起,所以现在半岛南部的地盘也就没那么惹眼。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发生了两件大事,既导致了金军的进攻放缓、最终不得不被暂时搁置,也给赵子称制造了机会。
第一件事,就是随着时间进入七月初,完颜打骨打终于听说,上个月的时候,童贯两路大军,都在辽国的南京周边战场惨败了!当然辽兵也颇有损失,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整个惨败分为两波,东西两路北伐宋军,分别在五月底和六月上中旬兵败的。只是因为消息传递不易,金人没有海船可以海路联络宋人,而辽国也会封锁消息,不希望金国人知道自己的虚弱,所以金国直到七月才得知这些情况。
这个消息,还是童贯主动派人送去的,目的就是想要遮丑,花上几百万贯钱劳军、求金国帮忙攻下燕京,实现彻底灭辽。
后世很多看官,会觉得童贯这两仗打得实在纯窝囊,但事实上,童贯虽然没能夺取多少土地,但对辽人最后的有生力量,还是造成了不少杀伤的。
辽人也是欺软怕硬,把最后的精锐大石林牙也就是耶律大石所部留在南京,而北线扛金国的辽军则不如耶律大石部精锐。童贯跟耶律大石数战,耶律大石最后的部队也是颇多死伤,已经无力再战。
金国人一番复查后,倒也能确认辽人基本上跟宋人两败俱伤了,宋人虽然打不下燕京,但只要精锐的金军去捡便宜,肯定能完成最终“尽取辽国五京”的大业,彻底覆灭辽人。
相比之下,在高丽再多占点地盘,虽然也不错,可跟彻底覆灭辽国相比,也就不算什么了。
更何况,在完颜阿骨打看来,高丽人摆在那里又不会跑,等彻底灭了辽国再来解决高丽也来得及。
而且听说高丽南边仍然还在闹宋江呢,自己见好就收先捞几个州,让宋江再祸害祸害高丽,把高丽祸害得更虚弱,到时候金兵再来摘桃子把剩下的收光就行。
完颜阿骨打完全没考虑过“宋江这种流寇有没有可能短时间内灭了高丽国”这种事情。再说就算退一万步,宋江真干成了,以大金的雄武,到时候再“承其敝”把宋江杀了再抢回来不就完事了么?
大金根本不在乎这点时间早晚!
于是,完颜阿骨打最终做出决定:立刻先在高丽方向收兵!反正之前对高丽用兵,也只是看在“闲着也是闲着”的份上,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做了,当然要先忙正事。
聚兵的同时,完颜阿骨打也不忘再派使者跟童贯谈出兵的条件,进一步讹一讹童贯要个更高的价钱。
最终,金兵在七月下旬开始收兵、八月份重新集结完部队,并且向西机动,整个九月份都在做对辽进攻准备,十月初正式拉开对辽最后一战的全面进攻。
从七月下旬高丽收兵、到十月初对辽全面进攻,看起来花了两个多月准备调度,似乎很慢,但实际上大军作战就是需要那么久的准备时间的,随便一次改弦更张,惯性都非常强大,不是想收住就能收住的。
哪怕完颜阿骨打操作了一半后,发现情况有变,只要不是非常猛烈的剧变,他也只能按照惯性往下走。
童贯的兵败、辽金战争的最后一决,这些都不是赵子称能关心的。他既没有能力打听,也轮不到他管。
一言以蔽之,童贯在六月兵败后,七月就撤回了邢州以南,兵败极惨,宋军溃兵死者相籍,尸体从后世的保定一路蔓延到邢台。连精锐的西军都遭到了重创。
童贯撤回后,还不敢让皇帝知道前线败绩,对朝廷只说仍然在相持、互有胜负、依然有希望收复燕京,实际上就是等着金兵拿钱办事然后他再去赎买呢。
而金国方面,其对辽国的最后一战,也打了三个多月,持续了宣和四年的整个冬天。
金军十月初进攻,一直到腊月初攻破居庸关,突破内层燕山防线,腊月底攻破燕京城。
其实,也不算是完全靠武力攻破的,因为辽人在金兵打破居庸关后就已彻底丧胆,知道在宋金夹击下绝对没活路了。
金兵对燕京城的强攻,只持续了不到半个月,辽国人在燕京地区自立的新皇帝耶律淳忧惧病死,虞仲文等辽国汉人文臣开城门投降。
(注:当时辽天祚帝还在,但是因为辽天祚帝放弃燕京西逃,所以留守燕京的辽国文武另外立了一个宗室为帝,即耶律淳。)
完颜阿骨打攻破燕京后,时间已经进入了宣和五年。金兵一边在燕京城内大肆劫掠、抢光了全部容易搬走的财物,还大量掳走人口,尤其是辽国的技术型工匠,全部一个不留都掳走,最多只留下些没有利用价值的老弱病残。
劫掠和掳走人口的同时,完颜阿骨打还派人跟童贯谈价钱,最后勒索了几百万贯钱后,才决定把燕京空城卖还给宋国。
反正金国不缺土地,缺的就是人口、财富和技术工匠,值钱的东西搬走后,空城还能卖个好价钱,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这一系列的劫掠、谈判,终究是耽误了金国不少时间。
等金国彻底料理完西边的事情,能正儿八经腾出手来处理东线的军事遗留问题时,时间至少已经是宣和五年的春耕季农忙结束之后了。
金兵前前后后在东线高丽战场缺席了至少半年,而就在这段时间里,整个高丽已经彻底变天了。
而当金兵再把目光投回东线时,他们才愕然发现整个东线的形势已经完全不认识了。
金国高层文武都完全无法理解,缺席的这短短半年里,高丽那么庞大一个国家,怎么就衰弱到了几乎消失的程度呢?
金兵走了之后,高丽人要面对的,不仅仅只是宋江之类的流寇吗?
他们连这都打不过吗?世上居然还有被流寇灭国的废物?!
——
PS:以上已经六千字了,稍微说一句。主角无法影响的方面、那些NPC之间的历史进程就快速过掉了,为了详略得当。
反正靖康耻之前,主角身份敏感会被猜忌,再想做影响朝廷中枢的大事也做不了,所以后续几章时间线会尽快推进到宋金开战。中间一两年就流水账推演略写了,最多汇报一下种田成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