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638章 京操和边操
    建立枢密院后五军都督府如何安排,一直是让朱由检头疼的大事。

    这个机构虽然已经腐朽、权力也早就被文官夺取,但是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文官的制衡。

    更别说京城的勋贵,大多在里面任职。

    朱由检为了不让勋贵离心,就要慎重对待。

    之前成立枢密院时,张维贤等人就多方活动,争取能够保住五军都督府。

    朱由检出于安置有功将领的考虑,保留了这个机构,以便把满桂等立下大功的边军将领,方便调到朝廷任职。

    同时,因为五军都督府里多有勋贵任职,发出的声音比较大。他打算让五军都督府作为世官和军官的俱乐部,代武将发出声音。

    这个任务应该说完成得还可以,一些卫所出身的士子成立的《卫报》,如今就得到了五军都督府的支持。

    大明的军事类报刊中,此报当属第一。在所有报纸中也仅在四大报之后,有“第五大报”的称谓——

    当然,所谓的“第五大报”有几个,那就不需要细说了。

    如今《卫报》在勋贵和武官的支持下,雄心勃勃地想成为四大报之一。

    他们打算学习《明报》,用上市筹集资金。

    这种现象,是朱由检乐于见到的,所以他打算加强五军都督府,让他们拥有一点实际权力。

    不过文官对此,那就不愿意见到了。

    因为皇帝不仅要让五军都督府领兵,还透露出让他们执掌都司卫所之意。

    否则五军营的士兵从哪里来?各地卫所谁愿意把精兵调过来?

    兵部左侍郎秦士文道:

    “陛下,兵役动员事务,属于兵部的兵役司。”

    “从地方征调士兵,应该由兵部负责。”

    右侍郎熊明遇也说道:

    “城外顺天府各地的兵役动员事务,已经划归兵备道和守备区的护军负责。”

    “沿海各地的海防区,也在设立护军。”

    “陛下让五军都督府从各地征调士兵赴京,难道要废除此制,重新回归旧制让五军都督府掌管都司卫所?”

    五军都督府的勋贵倒是这样想过,但是被文官磋磨了几百年的他们,实在没勇气说出这番话。

    否则之前在把卫所军政事务分给护军时,他们就会反对了。

    如今木已成舟,他们更争夺不回来。

    朱由检扫了这些勋贵一眼,就知道他们根本不可能扶起来。

    对他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推行军制改革,而不是帮勋贵和武将争夺权力。

    所以他明确道:

    “军政事务归兵部,这是之前就定下的,今后也不会改。”

    “秦侍郎和熊侍郎坚持朕制定的原则,应该嘉奖鼓励。”

    口头表扬了两人一番,朱由检又说道:

    “但是除了军政事务之外,其他的卫所的事情,还是要由五军都督府参与。”

    “例如世袭军官和世袭军士的袭替、优养、审判等事,都应有五军都督府派人参与,防止他们受到不公待遇。”

    “三大营的武将出自五军都督府,更可以说是惯例。”

    “兵部要按要求为五军营征兵,枢密院下达调令调过来。”

    这个流程确定,五军都督府的勋贵心中一阵哀叹,知道五府拥有的权力,仍是以前那些。

    枢密院和兵部则是满意,因为他们争取的权力,被皇帝再次从流程上定下来。

    至于五军都督府的将领执掌五军营,他们考虑之后,也并没有多言。

    因为诚如皇帝所说,三大营武将出自五军都督府是惯例。

    更何况用五军都督府的将领不代表就要用勋贵,像是皇帝从甘肃调来的杨嘉谟,不就以都督佥事身份,担任神机营总兵。

    不过即使如此,京营护军使李邦华仍争取道:

    “五军营分设的五营,同样要派护军都尉掌管军政。”

    “各营将领和士兵,也需定期轮换。”

    “防止像如今的班军一般,说是入京操练,其实是服工役。”

    朱由检微微点头,没担心因为轮换次数太多,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

    因为在他的设定中,五军营就是和神枢营一样用来凑数的,主要用于壮声势而已。

    他们将来主要就是步兵和工兵,用统一的操典训练。

    惟有精锐敢战之士才会被招入神机营,以军士身份担任精锐的骑兵、炮兵。

    所以他认可道:

    “武官五年一任,将领担任同一职位的时间,应该不超过五年。”

    “从地方调来的士兵在五军营服役的时间,众卿有何意见?”

    兵部尚书薛凤翔因为两个侍郎受到嘉奖,不得不奋力表现道:

    “班军入京操练,以前曾分为春班、秋班两番。”

    “如果要长期留下,臣以为可仿照边操,一次戍边五年。”

    朱由检闻言眉头一皱,向群臣道:

    “各地卫所的班军去边疆服役,一次需要这么长时间吗?”

    “留在当地服役的,和远戍边关的有什么区别?”

    后勤部长闵梦得道:

    “班军赴边远戍,朝廷要拨给行粮。”

    “不过因为赴班辛苦,军士多不乐从,纷纷买闲逃避。遇到班军失期或班军不及额时,有些领班军官为了避免受罚,会私自召募补足。”

    “现在有一些地方,允许班军私自纳银代役。”

    这让朱由检摇头叹气,更加认识到五年的班期需要改。

    否则别说士兵嫌辛苦,就连他想到一次赴边需要五年,那都感到肝颤。

    思索之后,朱由检道:

    “各地卫所划归守备区后,世袭军官、军士、军户需要一直派人服役。”

    “原则上十六成丁、通过武学培训后,二十加冠开始从军。以五年为一期,期满迁转一次,直到四五十岁退役,由其子嗣顶替。”

    “留在本地的严格按照这个制度,但是远赴边关的,则降低为三年一期,期满就能迁转。如果立下年功,还能更快升迁。”

    “每次期满都能选择是否回乡服役,并且可以拥有两年休养时间,之后继续服役。”

    “原则上每个卫所的世袭军官、军士、军户,都要有一半人去守边,另一半人和军民户出身的士兵留在当地屯垦和守卫。以二十年服役期计算,至少要赴边两期。”

    “这样计算下来,边军是否足用,能有多少卫所士兵去当边军?”

    群臣立刻开始计算,袁可立以涿鹿三卫举例道:

    “涿鹿三卫改制后,平均每卫有世袭军官一百人,世袭军士两千人,军户三千五百户,另有卫所余丁转为的军民户若干。”

    “若是按陛下说的办法征兵,可以征集至少五千六百士兵,两千八百人在本地,两千八百人赴边。”

    “又因赴边班期由五年降为三年,两千八百赴边之人要降四成,实际是一千六百八十人。”

    “大明有四百九十三个卫,减去不用赴边的两京和中都卫所,大约有三百七十个卫所需要派人赴边,能组成六十二万兵力。”

    “这对九边来说尚不足用,如果沿海的卫所不赴边关,南方的卫所去沿海和南面边疆守卫。前往九边的士兵就更少了,不足守边所需。”

    边防部长刘遵宪则说道:

    “如果仍按五年为一期,则能有百万士兵赴边。”

    “即使南方和沿海的卫所不去,也能用当地卫所的守备营补充。”

    “这样百万军队,方能守御九边。”

    朱由检听到百万大军,感觉头都大了。

    不过以大明的现状来说,九边百万军队,实在称不上多。

    万历四十八年兵力最多的时候,九边各镇合计,就有八十八万人。

    考虑到班军缺额、失期等问题,准备百万兵力,可谓应有之义。

    这些兵力从哪来,实在是一个问题。

    因为海军需要兵源,南方卫所往北方千里迢迢调兵也太困难,朱由检思考之后说道:

    “沿海的卫所,仍旧划拨给海军。”

    “南方卫所同样,优先去海军和南面边疆服役。”

    “只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有多少卫所可以派班军去九边?”

    袁可立粗略估算了一下,说道:

    “大约有二百个卫所,同时赴边的军队约有三十三万人。”

    朱由检微微点头,感觉这个数字的兵力如果都能用上新火器,大概率能完成守边重任。

    不过做杂活的辅助兵力必不可少,所以他又问道:

    “九边实土卫所改为军民卫后,所有军民户成丁之后都要去边防军服役,这样能增加多少人?”

    说着他还特别道:

    “陕西如今军管,所有府县全部转为军民府和军民卫。”

    “从这些地方征调的兵力,能否补充上缺额?”

    袁可立有些惊讶道:

    “陛下的意思,是以陕西的士兵,补充所缺员额?”

    “以陕西的人数,应该能轻松补上来。”

    灾民源源不断,迁出去数十万又有数十万,朝堂的大臣都感觉有些麻了。觉得从陕西招兵,能补充上缺口。

    朱由检同样是这个想法,因为东宁兵的表现,让他认识到秦兵是绝佳的兵源。他们稍加训练就有这个战力,放在九边守边绰绰有余。

    同时,从陕西招兵,还能减少他们走投无路之下造反的可能。学习宋朝故智,在遇到灾害时就招走壮丁。

    这样商议一番后,总算定下了卫所改制后九边将来的士兵来源。

    如果实际还有不足,可以像现在的陕西一样,在边疆多设几个军民府、军民卫,从军民户征兵守边。

    即使他们每个人只需要服役三年,但是庞大的基数,会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后备兵力,震慑塞外敌人。

    班军赴边和赴京服役三年一期的制度,算是定了下来。

    京城的五万班军,要从全国各处选。因为京城的条件相比边关更好,想来会有很多精锐愿意来。

    五军营的兵源解决了,兵部尚书薛凤翔想到刚刚谈论的神枢营,出主意道:

    “臣以为京城的百姓既然在城内,那就像九边的百姓一样,有守城的责任。”

    “陛下可以不用将士兵来源限制在祖上是卫籍的军民户,而是把所有百姓,都作为军民户看待。”

    “这样神枢营征的兵会更多,不用担心他们没有军户后,找不到足够的兵源。”

    这个建议一出,朝堂上不属于卫籍的官员,都是怒目而视。

    他们本没有服役的责任,薛凤翔却想想把他们拉到里面来。

    京营护军使李邦华道:

    “陛下,京城是首善之地,防卫压力又不如边关。”

    “怎么能像边关那样变成一个大军营,让所有人都要去服兵役?”

    想想那个样子,李邦华就觉得可怕,熊明遇、毕懋康等人,也是纷纷反对。

    朱由检虽然有心让所有人都服兵役,但是也知道薛凤翔这个提议,可谓是不折不扣的馊主意。

    京城是大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哪能像边关那样,只考虑军事方面?

    所以他在群臣的反对声中,否决了薛凤翔的提议,又拿涿鹿区的例子道:

    “薛卿此议虽不可行,却也有一定道理。”

    “涿鹿区那边,是规定所有人在遇到战争时,都有服役的责任。”

    “这些人不用强制从军,但是每年的徭役时间,都要分出来一些,作为民兵训练。”

    “以便在遇到战争时,能够作为民夫甚至后备兵力。”

    “朕看京城也应该有民兵,同样十户抽一丁。”

    “每年训练的时间有多少,由各区议会决定。”

    “不能参加民兵训练,或者取得训练合格证的,可缴纳免役钱替代。”

    拐弯抹角之后,又提出了针对民户的免役钱。

    虽然相比需要服役三年的军民户免役钱要少,但是一年年积累下来,却也不是小数。多少能增加收入,用于补充军费。

    同时还可以让所有人认识到,他们有服役的责任。

    用温水煮青蛙的办法,一步步推进义务兵役制。

    最终的目标是让军民户和民户差别完全消失,所有人都有义务去服三年兵役。

    群臣自然没有朱由检想的这么远,但是每年只服役几天、而且计入徭役日期,让他们觉得没有什么不合理。

    更何况皇帝说了可以像徭役折银一样,不去服役缴纳免役钱代替。他们很顺利地通过了这个提议,决定将来让议会制定徭役和兵役日期。

    被皇帝否决了提议的薛凤翔,急着想要立功,又指出了皇帝的政策,存在的一个问题:

    “陛下,十户抽一丁的话,对小民太不公平。”

    “他们一户只有五六人,却要像几十人的大户一样,承担十分之一兵役。”

    “臣以为可让大户强制分户,或者把十户抽一丁,改为十丁抽一。”

    “如此能征集更多的士兵,民兵训练的时候,同样也是按丁。”

    这个办法倒是有些可行,而且让朱由检注意到了,要继续拆分大户。

    之前他按户制定有产税就有鼓励分户的意思,如果在兵役上让大户占到便宜,那就和这个方针背道而驰。

    所以他赞许地道:

    “薛卿此言甚当,这确实是朕的纰漏。”

    “十户抽一丁,应该改为十丁抽一丁,让各个卫所做好户口统计。”

    “原则上来说,十六成丁后开始服役,但是可以缓四年,等到二十加冠长成壮丁后。”

    “身体虚弱、有疾病等问题,或者在学习的学生,在兵额充足的时候,可以暂缓服役,甚至缴纳免役钱代替。”

    “但是如果兵额不够,他们也要去服役。”

    “有功名的主要安排去文职,还可以担任护军。”

    “他们在服役后,都能获得参选议员的机会。”

    把京城兵役制度优化,又对薛凤翔同样嘉奖,和两个侍郎的嘉奖命令一起发下去。(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