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639章 五城兵马司
    “城内安置多少卫所,要看能招收的兵员确定。”

    “以十丁抽一计算,京城能招募多少士兵?”

    将按户征兵改为按丁口抽调后,朱由检询问他们道。

    主持城区三署改制、兼任过顺天府尹的袁可立道:

    “顺天府黄册上有十万户、七十万口,约有一半在城内。”

    “但是按陕西的情况来看,至少瞒报了一半。”

    “京城户口数量,完全能按整个顺天府的十万户估算。”

    “每户按大约两丁计算,就有二十万人能去当兵,十丁抽一能征到两万。”

    “但是京城的人祖上不都是军户,以臣估算,大约有三到五成可以划为军民户,十丁抽一能征到的兵,大约在六千到一万。”

    这个数字,显然是出乎预料的少。

    因为这意味着整个京城能征召的士兵数量,只相当于一到两个卫。

    群臣交头接耳,很多人认为费大力气只征这么多兵,显然有些划不来。

    兵部右侍郎熊明遇道:

    “如今卫所世官多有超编,每卫原本的四五十名世官,普遍达到一百五十还多。”

    “如果每坊安置一卫,那么京城每个坊,都要供养一百五十多名世官。”

    “臣以为不如把这些世官编成一卫,他们加起来的数量,就有五千多人。”

    这话说得朱由检险些绷不住了,因为他在之前也没想到。派出去征兵的官员,只能征到略高于他们数量的士兵。

    所以一坊一卫绝不可行,甚至十丁抽一,比例都有点低。

    但是十丁抽一相比之前的十户抽一,已经提高到原本的两倍,相当于是五户抽一甚至四户抽一。尤其是对人丁多的大户来说,几乎相当于一户抽一。

    如果再往上提高,那就负担太重了。京城的军民户估计会用脚投票,逃离这座城市。

    这让朱由检有些伤脑筋,恨不得按薛凤翔所说,把京城所有百姓都看做军民户。

    那样十丁抽一,至少能征两万兵。

    或许是已经算到了这一点,薛凤翔也明白当今皇帝的为难,又出主意道:

    “陛下之前设立军民卫时,是让所有男子成年都服三年兵役。”

    “臣以为不用拘泥于十丁抽一,军民户的男丁只要成丁,就让他们服三年兵役。”

    “京城人口七十万,每年成年的男丁,大约有七千多人。”

    “三到五成属于军民户,那就是两千到三千五百人。”

    “每人服役三年,常年在营中的人数,大约六千到一万一千五百人。”

    这相比之前的五千到一万,提高了大约一千。

    但仍旧杯水车薪,无法改变在城内征不到多少人的事实。

    不过蚊子再少也是肉,再加上薛凤翔如此尽心,朱由检不能无视他的建议。

    所以他点头道:

    “那就按军民卫的征兵办法,在所有军民户的男子成丁后,都征调去服役。”

    “但是年龄要放宽一些,提高到加冠的二十岁,只有加冠的男子不够当年的征兵数额时,才能征召更低龄的士兵,但是不能低于十六岁。”

    “如果数量足够,可以让一些不方便从军的人延期。例如学堂的学生,就能延期服役。”

    “对学生、独子、有疾病的人都要给出优待,制定相应办法。”

    简单说了一下征兵原则后,朱由检补充道:

    “十丁抽一的原则,还是要继续维持,不能高于这个比例。”

    “否则京城的军民户负担太重,不利于他们生活生产。”

    “你们觉得,京城每年征多少兵合适?”

    “有什么办法能让城内的卫所,每年至少征到五千人?”

    “总不能一座北京城,一年都征不到一个卫吧?”

    费尽心思调整军制,朱由检当然不能让它成为笑话。

    否则被外地的人知道了,就会像袁可立说的,认为京城空虚。

    不过士兵数量,实在不是说变就能变出来的,枢密同知袁可立道:

    “东宁、南洋等地的军民卫估算过,如果治下全是军民户,需要至少两万户,才能征调出相当于一个卫的士兵,大约相当于四户抽一丁。”

    “陛下打算每年在京城征调一个卫,那就需要京城有六万军民户。”

    “以如今京城的现状,显然达不到这个数。”

    说着自己的看法,袁可立提出了解决意见:

    “臣以为城内的卫所即使不保留军户,也应该保留一到两千世袭军士,让这些军士家庭一直出丁服役。”

    “这样每个卫就能一直有一到两千士兵,在城内放置三到五个卫,就能轻松征集到五千人。”

    “他们还能辅佐卫所世官,在更大的辖区征兵。”

    把皇帝设置的世袭军士发扬光大,作为卫所世官的补充。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熊明遇道:

    “与其如此,臣以为不如把所有卫所迁到城外去。”

    “每年调一两个卫来城内,带士兵在神枢营服役。”

    “京城的百姓提供税赋即可,不用去服兵役。”

    把京城的军民户彻底废弃,完全改为民户,不再让他们承担兵役。

    对此,朱由检当即否决,说道:

    “让城内的百姓服役,不止是为神枢营提供士兵。”

    “还为了让他们接受训练,在京城遇到危险时,征调预备役上阵。”

    “否则敌人突然而来,城外的卫所士兵却没调到城内,那京城靠谁来防守?征调那些没当过兵的人上阵?”

    这让群臣明白了,为何皇帝坚持要在城内征兵。

    原来是打算寓兵于民,在京城遇到危险时,轻易拉起十万大军。

    那些经过三年服役训练的壮丁,即使野战不堪用,守城的基本要领还是应该懂得的。只要他们用心防守,京城再准备足够的粮食武器,敌人兵力再多也打不进来,有足够的时间等到援军。

    还有那些每年服几天兵役的民兵,也能作为民夫甚至辅兵辅助。整个京城的战争潜力,将会远胜现在。

    一众官员想到这里,纷纷赞叹皇帝想的周到,认为在城内征兵,实在必不可免。

    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朱由检把卫所派去各坊,还有一层隐藏的意思:

    那就是将来戒严时,让这些人执行。

    这些卫所世官的身家富贵来自皇帝,他们面对皇帝的命令,多半会选择执行。

    那样朱由检对京城的掌控力,将会进一步提升。在锦衣卫卫尉寺派往各坊的警务所之外,建立另一套控制京城的体系。

    即使将来对卫尉寺失去控制,他也有足够的人手实施戒严。

    这个隐藏的想法,群臣虽然不知道,但是文官出身的他们,还是本能地对皇帝把卫所下放到坊怀着戒心。

    他们打算把城内的卫所迁往城外,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但是在皇帝以京城防守需要,坚持在京城保留几个卫所后。他们这个想法,已经完全破灭。

    兵部左侍郎秦士文,这时出来和稀泥道:

    “一个坊一个卫不可行,即使城内每年征五千兵,也不需要供养三十六个卫所的世官。”

    “只保留一两个卫所也不行,京城这么大的地方,几百个卫所官员,根本没能力把适龄士兵全都征过来。”

    “臣以为可按之前的五城兵马司辖区,在东西南北中各地,各安排一个卫征兵。”

    “五城兵马司的职责也可以完全移交,彻底改为三城区。”

    这番话语,又提到了一个遗留问题,那就是以五城兵马司为基础成立三城区后,兵马司的政务职责是交出去了,但是军事职责,却还没有安排。

    之前朱由检一直担心建虏绕道草原攻打京城,为了避免京城的防御出乱子,所以保留了五城兵马司的军事职责,让他们仍旧负责城门守卫。

    东西南三个兵马司的指挥,更是兼做三城区最高官员,名义上掌管三署。

    这个状况,显然让人觉得很别扭。李邦华等建议在三城区成立守备区,就有彻底废除五城兵马司的用意。

    秦士文则认为五城兵马司的城门守卫工作不应轻易改变,如今可融入卫所,负责那一带的征兵,以及遇到战事时征召预备役守城门。

    朱由检斟酌着这番话语,觉得有点可行性。但是五个卫明显还是太少,将来执行戒严时不够强力。

    想着京城各处的城门,他在思考之后说道:

    “一个兵马司守两三个门,实在分身乏术。”

    “朕看应该在一个城门附近的坊市安排一个卫,上面由五城兵马司指挥。”

    “五城兵马司以后也直接属于五军都督府,按所处方位分属五府,由五府都督兼任兵马司指挥。”

    这样一个调整,让勋贵终于又激动起来,因为五军都督府又多了一点职权。

    尤其是五城兵马司职责重要,皇帝让他们掌管,明显是对他们更信任。

    勋贵之首的张维贤,这时终于站出来道:

    “臣在五府任职时,一直耻于未能领兵上阵。”

    “如今陛下让五府掌五军营和五城兵马司,臣等敢不尽心?”

    带着一众勋贵,支持皇帝把五城兵马司划归五军都督府。

    袁可立等文职军官,则对此纠结起来。

    一方面,他们对于五城兵马司指挥兼任三城区最高长官是不满的,想要仿涿鹿区设区长,完全把京城的治理权争过来。

    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想放弃京城的兵权,让勋贵通过五军都督府,掌握京城的兵权和城门守卫。

    直到此时,袁可立方才方才隐隐想明白,皇帝在设立城区三署时,要把五城区为何改为三城区。

    因为这样一来,五城兵马司和三城区的辖区,就不完全重叠。三城区的官员想要干涉五城兵马司的军事事务,将会非常困难。

    以前制约着五城兵马司的巡城御史等官,将会对他们失去威慑力。

    尤其是五城兵马司和五军营分属五军都督府后,五军都督府这个以前几乎被架空的机构,会在京城这个最重要的地方,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京城的影响力又很容易转化为朝堂上的影响力,这代表着勋贵将会起势,至少有了基本盘。

    参谋部职方司有确定编制的职责,杨嗣昌这时询问道:

    “陛下,五城兵马司以后要辖卫所,它的级别应该定为几品?”

    朱由检明确说道:

    “卫是正三品,五城兵马司要高于它,又多有外戚在其中任职,那就提升为正二品。”

    “和各地都司相当,方便在地方都司任职的官员,迁到京城转任。”

    “还有,五城兵马司的官员,以后主要由五军都督府官员兼任,不用担心带来冗官,它只指挥几个守门的卫而已。”

    杨嗣昌这时说道:

    “既然如此,臣无异议。”

    “但是各地的都司,以后都要建立护军府。”

    “臣以为五城兵马司既然要和都司平级,应该同样设立护军府,并且护军府的人,要在五府兼职。”

    这个提议,让所有的文官眼前一亮,知道了应该如何制约五军都督府。

    皇帝既然想让五军都督府管辖五城兵马司和五军营,那就应该同样设护军,负责和地方官员打交道,监督保护他们。

    如此一来,文职军官的势力,将会深入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就是想起势,也能被他们按下去。

    一众勋贵对此,可谓咬牙切齿。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皇帝只是给了五城兵马司和五军营,文官就要迫不及待地镇压他们。

    张维贤出言争了几句,但是朱纯臣、朱国弼等人,却没有他这样争执的勇气。

    尤其是在李邦华指责了几个在京营任职的勋贵后,他们很快就败下阵去——

    这些人屁股上的屎实在太多,根本就没有和文官争执的底气。

    朱由检对于此景,只能暗暗摇头,亲自下场制止了这场闹剧:

    “五军都督府不用设护军,掌管军政的兵部,就相当于是五府的护军。”

    “但是五军营和五城兵马司的护军,还是都要设的。”

    “五军营护军都尉是京营护军使的下属,五城兵马司的护军司,级别暂定为正四品。可以由护军都尉担任,也可以由护军使转任。”

    “他们负责和三城区等地方的交流工作,监督保护士兵。”(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