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完小麦之后,正好趁着没水这个机会,咱们村在后山那里修个水库吧。”李复兴说道。
总而言之,村里可不能闲着没事。
李复兴勘察过地形,后山那正好是处山谷,修水库刚刚好。
水库的好处可就多了。
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不说,还能储水防干旱,同时也能用来养殖,最重要的是,可以看看能不能发电。
“咱们村修水库?”老支书瞪大眼睛。
这可是大工程啊,就算体量不大,那质量也要过硬,不然万一决堤,整个村都要收到波及。
老支书也清楚,后山那儿是修建水库的绝佳地方。
他之前还听说,别的地方也要修水库,是体量巨大的那种。不少地方的村民都被调过去帮忙了。
李复兴说道:“这旱情估计得持续很久,咱们多做些准备总没坏处。”
老支书一想觉得也是,收完麦子反正也有大把闲空。
河床里生长最快的是生菜,估摸着有个一星期的时间,便可以采摘了。李家庄村民们都很期待。
黄昏时分,村里的路正式竣工。
拖拉机师傅准备走时,大队长让人给他送了四个粽子。
赵师傅道了谢,便带上粽子离开了,一口都没舍得吃。
他觉得这两天干的活非常值。油是李家庄提供的,而且每天给他两块钱,最要紧的是,还管一顿午饭。
现在又送了四个粽子。
他们家刚好四口人。
赵师傅走之前还对大队长说,往后如果需要帮忙,只管找他便是。
村民们下工之后,便都去村食堂领粽子。
“这粽子真结实,管饱。”有人吃完咂摸着嘴说。
“那当然了,这可不是双蒸法弄出来的东西能比的。”
“你咋想的,用双蒸饭和这粽子对比?根本没可比性好吧?”
双蒸饭是今年刚搞出来的东西,据传是北平著名大学里的教授发明的,人家都申请了专利!
因为我国现在严重缺粮,因此这所学校便在年初成立了研究组,专门去食堂研发增饭法。
在钻研之下,他们终于发明了双蒸饭,不久便推广到了全国。
双蒸饭其实便是把饭蒸好以后,不掀开盖子,烧大火让蒸汽再把饭给蒸一遍。
这种办法蒸出来的米饭的确比平时的体积大了不少,双蒸饭很软,吃的时候不用怎么嚼便可以吞咽,确实让人有种比平时吃的饱的感觉。
说白了,这是因为双蒸饭水分含量高,饱腹感来去都快。有不少人吃双蒸饭而得了浮肿,更有甚者,还会有生命危险,
李复兴穿越来这么久,倒也见过双蒸饭,可一次都没吃。
这东西对身体健康可没什么好处。
其实像双蒸饭这种增量的方法,在缺粮食的年代有很多,简直数不胜数。
“你要哪个啊?快点挑。”分粽子的村民催促道。
李大力挑来拣去的。
村民们都清楚,粽子用的馅料不同,都混在一块了。在这些粽子里,他们最想吃的便是肉馅的了。
因此,便有了李大力这种行为,翻来翻去的。
李大力挨了骂,村民们也都老实了,直接看中便拿走。
他们也是头一次在端午节之外吃到粽子,不少人吃完都要把粽叶舔一舔,更有甚者,还要放进嘴里咀嚼一下滋味。
一个粽子当然填不饱肚子,可也只能吃红薯了。
连续吃了这么久的红薯和土豆,肯定会有些腻的。
吃完之后,老支书便讲了几句。先祝贺了一下李家庄的道路完美竣工,接着便说出了修建水库的事。
他特地说了这是李复兴的想法。
李复兴的话现在比他这个支书的都有用,如果是他提议修水库,八成会有挺多村民说他吃饱了撑的,故意找事。
可李复兴提出的事,基本没人会有意见,最多也就是问一下原因。
“大伙也都清楚,复兴本事大,他听说这旱灾仍旧要持续,想等下雨估计没戏,只能希望冬天下点雪了。”
“此外,咱们也清楚,旱灾之后肯定会大涝。”
“就算这种情况不是一定出现,可咱们得未雨绸缪,因此修建水库这事,我非常赞成,收完麦子之后,便准备动工。”老支书说道。
大队长对李复兴说道:“复兴,你讲两句吧。”
李复兴点点头,朗声说道:“修建水库一来可以预防洪水,二来好处也是多多,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可以发电。”
“把水库建好后,只要有水,我便搞一台发电机来,让咱们村能稳定用电。”
能稳定用电可是个无法拒绝的大饼!
与每一位村民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李复兴仔细想过,指望申请修缮电路,是不太现实的。与其干等着,倒不如村里自己来干,到时弄个小型水电站,便足够李家庄的用度了。
村民们一听这话,个个眼冒精光。
现在用电像是城里人专属的一样,就算石河公社都还未曾完全通电。
“复兴,这发电能行吗?”大队长吃了一惊。
李复兴说道:“当然行,水库修好之后,我托一下关系,村里拿钱买台二手的水轮发电机就行了。”
水轮发电机构造不算复杂,他们轧钢厂便可以生产。
行!听到李复兴这么说,大家便放心了。
村民们纷纷开始构想自家用上点的情形,心驰神往。
“非但如此,水库也可以搞养殖,比如养鱼、鸭子等。”
个人养是肯定不被允许的,可集体就能行。李复兴现在在李家庄发展的这些项目,全是用村集体的名义弄的,也不怕别人眼红举报。
李复兴接着说道:“而且大家收完麦子后,也没有生产任务了,没法挣工分。要是修水库的话,村里会给大家记工分的。”
他这话又一次说到了村民们心里,工分可是他们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啊!
此时,老支书和大队长也纷纷表态。
但凡给村里干活,全部都记工分。
可问题也随之接踵而来。
修水库可不是只有人就能行的,得用到大量的材料,水泥石料什么的,都要用不少。
如此一来,便需要花不少钱。
村里目前只有上次卖野猪的那几百块,并不算多,就算收完小麦等粮食后,还会有些进账,可也是不够的。
让村民们凑钱,怕是很难办。
李家庄上下一块凑,还是可以凑出一万多块的,可村民们怎么可能会把老本都扔进去?即便村民们愿意,老支书跟大队长也不敢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