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赶我出家门,祖陵崩了你们哭什么? > 第五十一章:帝君动摇
    殷知行的话同样问住了帝君殷昭。

    的确,按道理来说,若是宁尘真要投靠盛乾王朝,那大半个月过去了,怎么也不该还在天元王朝的西北之地待着。

    “父皇。”

    “儿臣再问。”

    “若是宁尘真的想隐瞒行踪,若是真的毫无悲悯之心,那他会只是伤了几个村民,杀了几个修行者吗?”

    “他又不是傻子,难道不该把所有人都斩草除根,确保自己的行踪不会暴露?”

    殷知行又问道。

    尽管阴差阳错之下,招来父亲的误解。

    但他还是竭力凭借眼下所掌握的线索,还原着真相。

    一位隶属于太子殷砚辞派系的大臣冷笑一声:

    “呵呵,所以三皇子殿下的意思是,这宁尘是出于无奈。”

    “离开萧家是无奈,杀了萧家族人是无奈,一路躲藏是无奈,伤及无辜村民、修行者还是无奈……”

    “老臣倒是百思不得其解。他身上哪来的那么多无奈?”

    “若是真的在萧家受了天大的委屈,直接请朝廷出面为他作主不就行了?”

    “他可是当年国战的头号功臣,不找朝廷到底是心里有鬼,还是连朝廷都信不过了呢?”

    对方所抛出的两种可能,都对宁尘分外不利。

    且仍旧是紧抓住现在说不通的关键命门,想叫殷知行哑口无言。

    然而殷知行这十几日来,却是并非虚度光阴。

    再次面对这一问题,他没有语塞,而是朗声道:

    “是谁说的宁尘没打算请朝廷出面?”

    “他刚离开萧家,就写了书信同我说明情况,这不足以说明他没有想过隐瞒吗?”

    “可谁给过他机会?”

    “刚刚离开萧家,萧家就派人追杀他。还没等几日,连朝廷都下发了通缉告示,给他头上扣上了叛国的罪名!”

    “没有人给他机会,不等他辩解,就已经逼着他往绝路上走!”

    那大臣又是嗤笑了一声:

    “三皇子殿下可不要本末倒置了。”

    “分明是他没有第一时间解释,朝廷才不得不放出通缉告示。”

    “但凡他出面,您觉得陛下会有意偏袒萧家,冷落国战功臣?”

    殷知行冷视对方,驳斥道:

    “书信在此,这还不叫第一时间解释?”

    “那你来说说,到底多快才叫第一时间?”

    那大臣耸耸肩,一副幸灾乐祸的模样:

    “三皇子殿下。”

    “这书信是真是假,我们都尚且难以确认。”

    “您非要拿这么一件还不具备什么价值的物证说事,怕是难以服众呀。”

    太子一派的人,将矛头再次对准了书信。

    只要能一口咬死书信是殷知行伪造的,那么殷知行为宁尘开脱的话,就都丧失了可信度。

    不止如此。

    明晃晃地欺瞒帝君,其先前辛苦数年积累出的形象,也将轰然崩塌。

    到时帝君势必会对其怀有戒心,放弃重用,把精力重新放在培养太子身上。

    可以说,殷知行越为宁尘出头,就越会陷入泥沼。

    这一点,殷知行自己也再清楚不过,可他从未有过任何的犹豫与顾虑:

    “书信就在这里,信使也还在皇宫之内,随时可以召见。”

    “这一路走来,也自然会有数不尽的痕迹留下。”

    “我殷知行堂堂正正,不怕被查。”

    “若是谁信不过,大可前去调查一番,拿出证据。”

    “都是朝廷重臣,理应知道谁主张谁举证的道理。否则随便一句质疑,就叫别人的努力付之一炬,这才是真正的难以服众!”

    殷知行足够的光明磊落。

    他所崭露出的气场与坦诚,也叫坐在帝位之上的帝君殷昭不免动摇。

    这孩子做事向来稳妥。

    当年国战,天元王朝一退再退,军心涣散,迫切需要皇室出面稳固军心。

    作为一国之君,殷昭不能随便离开。而太子殷砚辞又突然宣称染上疾病,无力出面。那时只有殷知行主动站了出来,愿意将生死置之度外,为天元王朝贡献绵薄之力。

    这么一个把国家利益看得比自己性命还重要的人,也不太可能为了一个叛国之贼,把自己搞得众叛亲离。

    帝君殷昭没有那么信任宁尘,却是对殷知行知根知底。

    他是真的没什么可能说谎,伪造证据蒙骗自己。

    那么……

    既然书信属实,宁尘当真是无辜的?

    是萧家排挤他三年,他才忍无可忍离开萧家。后来殷知行找上门来,萧家为了隐瞒实情,谎称宁尘叛国?

    他萧家真有这么大的胆子?

    帝君殷昭在心中暗暗权衡起来。

    不。

    不对。

    未必是需要多大的胆子。

    而是宁尘的离开,也把萧家逼上了绝路。他们没有选择,只能一条路走到黑,才能博取到一线生机!

    不然当初殷知行前去问询时,萧家袒露实情,势必会被朝廷严加惩处。

    那般下场,萧家无论如何都无法承受。

    一条全新的真相,渐渐在帝君殷昭的脑海中凝聚。

    不过他并未急着为此结论,当众发表什么观点。

    哪怕现在看上去,宁尘是无辜的可能性要比叛国的可能性大上不少,但也还不能够完全的盖棺定论。

    眼下最大的问题是。

    如果宁尘没有叛国,真的受了不少委屈。

    那朝廷该怎么做?

    撤回通缉告示,当着全天下的面,向宁尘道歉?

    那天元王朝皇室所丢失的脸面,不比宁尘真的叛逃到盛乾王朝好到哪去。

    而且现在伤了宁尘的心,就算请他回来,他也未必愿意。

    那一意孤行,就把宁尘当做是叛国处理,至少维系天元王朝明面上的颜面?

    同样并不妥当。

    萧家是因为有宁尘立下赫赫战功,才得以晋升为十大世家。

    也就是说,论起重要性,整个萧家都比不过宁尘一人。

    若是宁尘没有恢复修为还好,一个废人自然无足挂齿。

    可他已经借助聚神珠驱除了魔气,身上背负八十一道天机,以初辟境修为就能干掉八个化灵境修行者。

    这等顶级天才。

    三年前能与魔狱女帝拼个两败俱伤,假以时日定会有一番卓越的成就。

    而且萧家若是欺瞒、利用了自己,自己还帮着维护他们,岂不是在萧家眼里自己堂堂帝君,跟个蠢货没什么区别?

    着实纠结!

    要是想选择前者,就必须让天元王朝显得无辜,还得在不失颜面的情况下挽回宁尘。

    要是选择了后者,那就得让萧家所能迸发出的价值,大于宁尘,如此才是笔划算的生意。

    殿内殷知行与太子一派的大臣仍在争论。

    双方都有着充分的理由,或证明宁尘的清白,或坐实宁尘的叛国。

    旁听良久。

    帝君殷昭终究做出了决定:

    “书信是否属实,朕自会派人调查。”

    “知行说得对,在没有切实的证据之前,直接断定书信是假的,并不足以服众。”

    “宁尘身为国战头号功臣,他有罪,朕必深究。他有冤,朕亦定会主持公道。”

    殷知行抬头看去,眼里透着希冀。

    他自然听得出,自己刚刚的辩驳起到了作用。

    现在就看父亲会做出怎样的安排了。

    太子一派的大臣,明面上一脸的恭敬,暗地里却是升腾起不安。

    “知行与宁尘是故交,不论对方有没有叛国,至少从书信上看,他还认知行是他的挚友。”

    “既是如此,不管是解开误会,还是劝降,知行都是最好的人选。”

    “自今日起,召太子回京,搜查宁尘一事,全权交由知行负责。”

    帝君殷昭下令道:

    “同时。”

    “书信真伪一事,不可搁置。”

    “待太子回京以后,由他来负责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