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兄弟最终判了两个,老大和老四,剩下的三个早都放了。你这边要是有他们违法的证据,先留着,以后肯定用得着。”
“我知道了,会留好的。黄主任,我总觉得现在的治安这么多问题,上面肯定会出手整治的。等到时候一旦形成这股风潮,吴家兄弟应该一个都跑不掉。”
两人嘴里说着吴家兄弟,但实际上又不完全是说他们。
黄志刚忙完了春播的事情,接下来他会慢慢的调整部份人员,凡是牵扯五兄弟案子的人,都会一个接一个的调离关键岗位。
等人员调整完成之后,就到了和他们算总账的时候。
方唯和黄志刚在外面走了走,回来后,黄志刚一行人便离开了合作社。
确保粮食不减产,是黄志刚一切工作的基础,做不到这一点他就什么都干不成,还有可能会卷铺盖卷走人。
有些事冥冥之中自有注定,新林县的绝大部分农户早就对南光系列稻种产生了盲目的信任。这么些年大家早就习惯了稻种的选择,几乎不会选择其他的稻种。
稻种贵一点都不要紧,关键是产量高、口感好,稻谷也能卖上好价钱。
现在还得加上一条,南光三号稻种的抗性极高,即便是在恶劣气候当中,也能保证稳定的出苗率,以及水稻的健康生长。
这一季大家虽然耽误了一些农时,但是不要紧,按照目前的情况看,应该能赶上夏种。
“老赵,和水稻种植户的合同都签了吧?”
“全都签了,按照合同,夏收之后我们会收购全县种植的南光三号。”
合作社注册了瑶岭大米的品牌,原产地限定于新林县的范围之内,绝大部分农户都愿意将收获卖给社里。
其中有几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合作社的收购价很公道,比收购站渠道要高。
二是有合作社兜底,万一遇到稻谷没人收购的时候,不至于卖不出钱。
现如今,瑶岭大米已经在多个大城市销售,虽然价格稍微贵一点,但却以优秀的品质、很好的口感征服了众多的消费者。
这就是方唯所说的“品牌战略”,好东西也好会吆喝、会包装,打上精美的包装之后身价立马就不一样了。
当然,前提是这的确是一种好大米,毕竟人的嘴巴都是有数的。
方唯点点头,今年的春播可谓是“一波三折”,最终还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难关。
等赵金生离开了之后,方唯也走出了办公室,开车去了育种中心。
育种中心去年就建设了集中育秧基地,所以今年的极端气候对其一点影响都没有。现在中心也是方唯说了算,大家待遇提高了之后,一个个都干劲十足。
方唯在育种中心转了一圈,便直接去了公社。
他这次来主要到五金厂看看,五金厂从去年开始给电风扇厂做配套,效果很不错。张文远建议把五金厂也迁到香山去,他暂时还有点犹豫。
实际上五金厂的各种五金件也做的很不错,在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这要是搬迁到香山去,那么这块市场就丢了。
“方支书,来视察工作呀?”
五金厂的负责人叫范志鹏,也是当初和张文远一起去羊城学技术的人。
电风扇厂搬到香山之后,五金厂就由他在负责,是厂子的厂长。
“嗯。过来看看。”
方唯冲着对方点了点头,然后去厂区转了一圈。
“范厂长,你觉得把厂子搬迁到香山,专门给电风扇厂做配套怎么样?”
回到厂长办公室,方唯打算和范志鹏好好聊聊。
“我觉得没必要,我们的五金件也做的很好,根本不确定单。另外,我们最近新开发了各类的锁具,势头也不错。”
范志鹏显然是反对搬迁的,他认为专门去给别人做配套,还不如自己慢慢的发展。
他不是说香山那边不好,而是五金厂搬过去之后就失去了传统的市场,反而变成了电风扇厂的附庸。
实际上在沿海地带,各类配套比较齐全,真没必要劳师动众的。
“嗯,我会好好考虑各方的意见的。走,你看看你们的新产品。”
方唯没有表态,然后跟着范志鹏去看了锁具的样品。
这些锁具形态各异,以他的眼光看,还是应该大有市场的。这玩意看着不起眼,不过利润率相当不错,销量也大。
“社里的销售部已经拿走了我们的产品目录和样品,暂时反馈回来的锁具订单超过了100万元,我觉得有搞头。”
范志鹏一直在观察方唯的脸色,只可惜对方的脸上波澜不惊,什么都看不出来。
他干脆直接说了自己的打算,厂子未来会把锁具当成拳头产品,努力做大做强,而不是仅限于为别人做配套。
方唯觉得挺有意思,电风扇是从五金厂分出去的,自从张文远带人去了香山,两个厂子就是渐行渐远。
虽然范志鹏以前是张文远的手下,但现在却不甘于给对方做配套。
“嗯,这些事情我们都会考虑的。”
方唯觉得这件事不能再拖了,便返回了社里,和理事们碰了头。
各位理事的意见难得很一致,都说愿意会给五金厂一个机会,看他们能不能把锁具做起来。真要是能成功,厂子不管是留在原地还是搬迁到香山都行。
但有一条,五金厂不可能被电风扇厂吸收合并。
“以后电风扇厂肯定是要进入家电行业,咱们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所以,五金厂还是单独运营比较好。”
理事们提出了建议,方唯考虑了五分钟便同意了。
电风扇厂自然不缺配套,香山那边的产业链日趋完善,供应价格还能降低一些。而五金厂有自己的特色,不如让他们自行发展吧。
社里形成了决议之后,方唯亲自通知了张文远和范志鹏。
张文远倒没什么想法,当初他提议将五金厂搬迁到香山,也是想着帮对方一把。既然人家不需要,他也就没什么好说的。
范志鹏当然很开心,他不愿意当别人的附庸就说明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现在社里支持了他的构想,就看他能不能把企业做起来。
这么多年,方唯基本上不插手各企业的具体业务,一贯是放手让他们做事。不过,方唯对于监督这一块很重视,即便是家具公司也得接受各种的审计与核查。
他不会给任何人犯错误的机会,加强监督其实也是为了他们好。
匆匆数日。
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合作社、育种中心以及瑶寨的稻种,长势喜人。按照目前的趋势,夏收比往年还能提前一周到十天,更不会耽误夏种。
就连王松林都觉得很不可思议,自从插秧之后,地里的禾苗就长疯了、一直到抽穗期才恢复了正常状态。
这个时候已经和往年的进度差不多,甚至还有可能提前收割稻子。
其他公社也传来了消息,情况比预想的要好,夏收最多晚十天半个月,早做准备的话完全能赶得上夏种,不会耽误秋收的。
但临县就这么幸运了,他们之前种植的低价稻种,抗性不高,在温度不适宜的时候基本上不生长,今年的夏收注定会减产。
这天上午。
方唯正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就有工作人员告诉他说,有一些外县的户前来预定南光三号稻种。
如今的南光三号稻种名声在外,鉴于这一次在极端天气中的良好表现,都不用但广告,自然有户主动找上门来了。
方唯点点头,继续看文件。
他过几天要去京城开会,一些具体事务会由赵金生等人处理,他也不用操心。
到了下午,赵金生喜气洋洋的走了进来,说道:“支书,今天的收获很大呀,我一口气签了2000万斤的南光三号供销合同。”
“这么多啊?那可真是大单子了。你怎么不请人家吃顿饭,来的都是,可不能怠慢了人家。”
方唯也有点小惊讶,他只知道今天肯定会签几个合同,但没想到数量会这么大。
“怎么会?已经有人带着他们去食堂了,养猪场那边已经杀了一头猪,鸡鸭和活鱼也调了一些过来,保证让人们吃好喝好。”
赵金生是专门过来向方唯报告好消息的,并请他一起过去吃饭。
方唯摇了摇头,说自己这两天就要去京城,时间很紧,就不陪人一起吃饭了。
当初他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句套话。但事实就在眼前,大家无不心悦诚服,都说方支书的判断力简直强的离谱。
打发走了赵金生,方唯收拾收拾便起身离开了办公室。
他先开车去公社接上了盘莲花,然后才一起回到了家中。这辆车是理事会通过决议专门给他配备的专车,爱怎么用都行,他也不会在意这点小事。
方唯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但事实上他把绝大部分的利益都让了出去,要不然捧着手里的技术,早都是亿万富翁了。
现在承包土地也不是很难,从南到北很多地方都能种植水稻,他干嘛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说白了还是想带着大家共同致富。
一个人这辈子的吃穿用度是有限的,但精神需求却是无限的。
几天后。
方唯抵达了京城,参加了这一次的会议。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倒没有人围攻他,但很多人却无视了他。因为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开放搞活”,大部分人都在谈分田到户对农业生产的拉动作用。
毕竟分田到户会激发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似乎增产增收也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轮到方唯发言,他只谈饿了育种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避而不谈其他的事情。毕竟瑶岭公社的17个大队都没有分田到户,反而成立了合作社,继续走集体经济的道路。
因此,他坐在这里其实是一个另类。
“方支书,你一直都在做农村工作,最有发言权,还是谈一谈这几年粮食丰收的原因吧。”
他不想惹麻烦,但麻烦却找上了他。
这位代表话中有话,实际上就很反对方唯和合作社走的这条路,只不过他说的比较委婉罢了。
“是啊,方支书,我们都知道你是育种专家,育种的事就不提了,咱们还是谈谈更深层次的问题。”
有人带头,自然就会有人跟随。
另一位代表也开始挤兑方唯,说白了就是希望对方唱反调。
“那我就说两句,众所周知,决定粮食产量有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是化肥的普及,我们有句土话,叫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没有足够的肥料庄稼是不好的。
其次是土壤的品质,也就是说土地的肥力怎么样?肥沃的土地和贫瘠的土地,产量相差巨大,这不是后天可以弥补的。
最后就是种子,种子决定了产量的上限,没有好的种子就种不出来优质高产的庄稼。至于田间管理、精耕细作都是细节,对产量有影响,但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方唯说到这儿便打住了话头,实际上他说的很观。
自古以来绝大部分的农民都在很辛勤的种地,产量能超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吗?答案是不能。
至于精耕细作也很扯淡,国内几乎都做不到严格意义上的精耕细作,因为费效比很低。至于劳动积极性,虽是会对劳动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不过他的一番话说的很委婉,别人也抓不住小辫子。
“方支书不愧是专业技术人才,就是分析的到位。好了,下一位,请发言。”
小组讨论的主持人打了个圆场,对之前挑事的两人有些不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立场,从方唯的立场来说,合作社干的这么好,他为什么还要给分田到户吹喇叭?
人家从来都没有说过分田到户不好,这两个人就是多事。
会议继续,方唯一如既往的淡定。
他不是为了证明分田到户不好才走集体经济这条路的,而是这条路最适合瑶岭公社各大队的实际情况。(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