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流放辽东,朕要做人族大帝 > 第44章 打赌
    陆准拍了拍赵文辉沾满尘土的肩膀。

    “这里就交给你了。”

    “照顾好这些工人弟兄,吃食上别吝啬,让他们顿顿都能吃饱。”

    赵文辉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用力点头。

    “殿下放心。”

    “有臣在,保证让他们干活有力气,心里也舒坦。”

    陆准又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转了一圈,看着一处处拔地而起的地基墙体,这才转身,朝着锦城县衙的方向走去。

    衙门口,几个穿着号衣的捕快正百无聊赖地靠着墙根晒太阳。

    看见那道熟悉的身影,尤其那头在阳光下格外显眼的白发。

    几人都是一个激灵,连忙站直了身体,躬身行礼。

    “参见辽王殿下。”

    陆准微微颔首,算是回应。

    但他脚步未停,径直跨过了那道略显陈旧的门槛。

    衙门内堂,比之外面的破败要整洁了不少,显然是经过了一番打理。

    苗勇正站在一张铺着地图的宽大桌案前。

    围着他的,是几个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的庄稼汉子。

    他们指着地图上的某个区域,正在激烈地争论着什么。

    看见陆准进来,苗勇脸上一喜,连忙放下手中的炭笔,快步迎上前来,恭敬地行礼。

    “殿下。”

    “你们忙你们的,不必管我。”

    陆准摆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

    他自己则走到旁边一条落了灰的长凳上,随意坐了下来,目光平静地看着他们。

    苗勇见状,也不再拘谨,转身回到桌案前,继续方才的话题。

    只是他脸上的神情,明显带着几分焦急与不解。

    “这辽东之地,如此广袤肥沃,为何就不能种水稻?”

    他指着地图上靠近水源的几片区域,声音都提高了几分。

    “只要开垦荒地,引水灌溉,难道还种不出来?”

    一个看起来年纪最长,头发花白的老农闻言,叹了口气,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苗大人,真不是咱们不乐意种。”

    他伸出粗糙黝黑的手指,比划着说道:“您瞅瞅咱辽东这旮沓,一年到头也没几个热乎天。”

    “那稻子是个金贵玩意儿,打育苗到抽穗儿,得多老长的热乎天儿才够哇!”

    “咱这儿呢,好不容易开春儿了,刚缓过点儿劲儿,指不定啥时候歘一下就来个倒春寒,那秧苗儿才下地,一冻,全完犊子了!”

    旁边另一个膀大腰圆的汉子跟着“嗯哪嗯哪”点头。

    瓮声瓮气地接茬儿道:“还有这水的事儿呢。”

    “瞅着河挺多是吧?可真到那旱天儿啊,河里那点儿水,浅得都能看见王八犊子了!哪够浇那么大片儿的稻田呐?压根儿不够使唤的!”

    “再说这土。”

    老农抓起桌角放着的一小撮土坷垃,捻了捻。

    “是,咱们这儿的土,黑是黑,可粘性贼拉大,不像南边那水田里的泥,松软肥沃。”

    “那稻子根儿,它扎不深呐,咋长得壮实?”

    “就算老天爷照顾,让它活下来了,结那点儿穗子,也是瘪的多、饱的少。折腾那半天,还不够费那劲儿的呢!”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将辽东不适合种植水稻的原因。

    掰开了揉碎了,说得清清楚楚。

    都是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绝非虚言。

    苗勇听得眉头紧锁,脸上的焦急之色更浓。

    他本想着引进关里的水稻,尽快解决辽东的粮食问题。

    没想到,现实竟然如此残酷。

    “种个地,有这么难吗?”

    这时,陆准的声音从一旁响了起来。

    众人听到陆准说话,纷纷看了过去。

    几个农民面面相觑,虽然这位辽王殿下身份高贵。

    可种地这种事儿,他们这些老庄稼汉子,才是行家。

    “殿下,您是金枝玉叶,没咋下过地吧?”

    一个老农瓮声瓮气地开了口,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不信任。

    “这地里的活计,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得实打实地干,才能知道门道。”

    另一个老农也跟着附和,语气带着一丝不气。

    苗勇见状,脸色一变,连忙上前一步,对着几个农民怒喝道:“放肆!”

    “殿下面前,岂容你们这般无礼!”

    “还不快给殿下赔罪!”

    几个农民吓得连忙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殿下恕罪,殿下恕罪!”

    陆准摆了摆手,示意苗勇不必动怒。

    “无妨。”

    他走到几个农民面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种地嘛,讲究的是经验,是传承。”

    “几位老哥都是种田的好手,我敬佩还来不及,又怎会怪罪?”

    “不过,我知道一个方法,你们按照这个方法去做,明年准能种植高产。”

    陆准顿了顿,保守道:“亩产保底,也得有个三百斤吧。”

    他心里想着藤原长作改良了东北大米,不但让其口感好,产量还高。

    当时藤原长作弄了二十七亩试验田,虽然遭遇了灾害、暴雨、低温等不利因素,但是最终得到产量八百零五斤。

    当时他还查过这方面的资料,了解改良种植的方法。

    若非他也不敢保证现在的黑土地能不能种出这些。

    他就直接喊八百零五斤了。

    众人听到保守三百斤,全都震惊了。

    中原的良田,亩产的最高记录也才二百六十斤。

    这辽王殿下,莫不是在说胡话?

    这时,那些农民纷纷言语质疑,毕竟陆准要是说的是真得,那他们种这么多年地算怎么回事?

    “殿下,您这话说的……俺们可不爱听。”

    那老农撇了撇嘴说道:“种了一辈子地,也没见过亩产三百斤的,你搁这儿忽悠谁呢?”

    “就是,三百斤?你当是喂驴的野草啊?那玩意儿随便种种,都能打这么多。”

    另一个老农也跟着嚷嚷,语气里充满了不屑,“种地这玩意儿,靠天吃饭,殿下您说得轻巧,真要能亩产三百斤,那俺们还用在这儿刨食儿?”

    “早都成地主老财了!”

    “殿下,俺们知道您是好心,可这牛,也不能吹得太离谱啊!”

    陆准笑着看着他们,对于这些质疑,他早有预料。

    “要不要打个赌?”

    他忽然开口,语气里带着戏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