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朝廷的朱高炽是有先见之明的。
朱棣这边的人一破了城,就有樊忠的人带着消息去给朱高炽汇报情况。
这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朱高炽一直都关心着这里的一切事情,所以才会不远万里的送来攻城云梯。
现在城破了,他也应该第一时间就要知道这里面的事情。
朱高炽也知道就朱允炆的那点人马,要不是有金陵城的城墙帮助他的话,他不可能撑得过去一天。
只要城破了,那就等于是胜利了。
这一点,朱高炽知道,朱棣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朱允炆才多少一点点人呢?
当然,城是破了,可是不代表就没有了危机,尤其是朱允炆没有找到的情况,朱高炽对于这个事情也是格外的关注。
他知道现在朱允炆已经现身了,大家也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了。
他要是逃了,将来他在哪里再一出来捣乱这也是有可能的啊。
最好的就是要把问题直接在现在解决掉。
让朱允炆直接死在战场上,这样的话,他说出去的朱允炆是假的这个事情也就可以成立。
而从今以后也不会再有人拿朱允炆这个身份来说事情。
的的确确,朱允炆这个名字就不适合在大明出现,不适合被人提起来。
只要一提起来就会想到朱棣,就会想到靖难之役,就会去讨论夺位的事情。
这个事情在后世可以随便议论,反正大明的人也听不到了。
可是在当时这种议论就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最好不要出现这样的情况,才是安稳环境的最佳方法。
朱高炽也想要找到朱允炆。
后来,得知了金陵城的情况,知道了金陵城已经封锁了城门,朱允炆是逃不出的了。
可是他就是一直都没有找到。
还有就是由于长时间的封城,已经出现了民怨,再不解决问题,金陵怕是又要出事情了。
朱高炽得到的这些消息,一方面是樊忠他们带来的,另一方面,朱高炽也是在第一时间就安插了锦衣卫的情报人员进入。
因为只有这样的背景下,才可以及时知道前面的情况。
还有就是以后对于金陵城的控制也要加入议程之中了。
朱高炽就知道了金陵的所有情况。
他当然也知道了樊忠他们的为难。
不开城门吧,百姓要闹出事情来了。
可是一开城门吧,又怕朱允炆趁机逃走。
朱高炽是什么人,他是看过多少历史剧的人,很清楚,哪怕是再严格的封锁,总是有可能会有纰漏,有些是人为的,有些是巧合,还有是买通等等。
总之是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
根据这样的情况,朱高炽直接当机立断的下达了旨意,让金陵城的大明士兵按照指示办事情。
朱棣一听朝廷来了旨意,他也好奇,这旨意是什么。
能不能够解了眼前的燃眉之急。
哪怕是多给点班师回朝的时间,或者是允许借调些粮草让他们可以继续在这里查下去也是可以的。
因为他们得胜的消息已经回到了京城。
所以,他们不能一直在这里不走,那就会被人弹劾,说他们反而图谋不轨了。
试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你去到别人家帮人家打走了小偷,结果你十天半个月也不走了,就安然的住下了,这的确是很大的问题的。
朱棣当然知道这个规矩。
所以一般打下了一个地方,要么就是班师回朝,要么就是有另外的安排。
现在金陵城已经被大明重新控制了,他们这些军兵就要回城去复命才是正理。
要是一直盘踞在这里,朝廷当然是不会放心的。
事实上历史中也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将军带兵出去打仗,攻下了城池,结果他就不走了,就在这个城池里面当起了土皇帝了。
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的。
朱棣知道朝廷的朱高炽已经知晓了这里的事情,现在的圣旨也就是他接下来的工作安排了。
不管是班师回朝,还是另外去干什么,总之是不可能一直在这里呆着的。
朱棣心中还是有些担心的,他就担心自己这一次又让朱允炆给跑了。
好在,他还有一个心思,那就是他是假死的,别人也不知道他的存在、
要是班师回朝的话,那么就让樊忠把大部队带走,他自己和秦放在这里,继续搜查朱允炆的下落。
以前那一次朱允炆失踪,朱棣要当皇帝,他没有机会自己去找去追,现在他已经无事一身轻了,那么就可以自己去追击朱允炆了。
追朱允炆可比马哈木要简单很多,因为朱允炆这一次哪怕是逃了,那也是只身一人。
根本就翻不起什么浪来。
就算是一对一,年轻很多的朱允炆也不是朱棣的对手。
唯一的区别就是朱允炆年轻,朱棣老了,他就怕自己还没有搞定朱允炆就死了。
那可就亏大了。
那就给大明又留下了一个毒瘤。
朱允炆哪怕是翻不起浪了,他还可以生儿育女啊,这些人以后又会生儿育女,一直都可能不安宁。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斩草除根的原因了。
朱棣心中思绪万千。
不过,他还是要接这个圣旨,还是要知道接下来的安排,还有就是想要看看朱高炽的智慧,看他会怎么做。
一般有人来的时候,朱棣还是会让位给樊忠,然后他以一个顾问的形式站在旁边。
当然,这种情况下,樊忠也不能自己做任何的主,凡事都会请求朱棣的意见的。
有些时候是假装议论一下,有些时候是直接请他代言。
朱棣一般会在这个时候戴上一个面具。
这一次也是一样。
面对朝廷来的圣旨,樊忠先是看了朱棣一眼,朱棣点了点头之后,他才会去接。
朝廷的使者不知道这里面的情况,他只认识樊忠也就只管樊忠,只要他接了就行。
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作为朝廷的使者,按照一般的惯例,他会在这里等候,由人招待他,然后拿到一个回文回去的。
有些时候是回文,如果没有回文的,那么就是一句话也是可以的。
比如就是圣旨已经接了,他们会立刻照办。
如果有什么困难的,也会给这个使者说,或者以书面的形式转交。
当然这个设计也是朱高炽发明的,并不是说他的圣旨就可以有商有量的。
那样的话就会失去圣旨的公信力了。
只是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避免一些不了解的情况下,万一是有些什么误判,那么这道圣旨就可能是会达到相反的效果的。
因此,才有这个设计,这和朱棣一朝的情况不一样。
是一个新的政策。
而且有些圣旨还不用当众的宣布出来,这也是为了有一个缓冲的余地,尤其是面向军中的圣旨。
樊忠接受这个圣旨,他让其余不相干的人都退下。
然后这才把位置重新让朱棣坐下。
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朱棣也不气,樊忠也不请罪。
就这样很自然的链接上了。
朱棣坐上了主位,打开圣旨一看。
“金陵城的事情,朕已经知道了,现在就朱允炆暂时失去了下落,还有就是对于百姓的安顿问题。
就以上情况,对策如下:
一,金陵城的军马暂时不必班师回朝,此次金陵得胜,朕会给你们都记一功的,朕命你们十日之后出发向南,剿灭朱高燧的势力情况,届时再做安排。
二,朱允炆的下落必须要找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不能让朱允炆这种事情在大明再出现。
三,江南士族也不老实,在此次金陵的搜查过程中还有一些阻拦,这些人一向自视高贵,不把皇权放在眼里,此次他们的家主因快乐丹之事被处决,他们一定会记恨在心,这些人一直都不安分,如此之人不可不防,现在大明全面改革在即,江南地区包括金陵区域要首当其冲。
朕会命京畿地区的改革长官方如晦前去主持改革大事。
你们需将江南士族的所有人都抓起来,将他们的田地全部充公没收,之后等方如晦到了之后,将这些土地钱粮等全部计算之后,会均分和承包于民,让富庶的江南是大家都富庶而不是他们这些地主豪绅。
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如有人反抗,杀无赦。”
这个圣旨可谓是果断无比,可谓是一语点破所有的关键。
为当下的事情给了一个基调。
也为事情的发展有了一个前瞻性的打算。
按照这样的信息来看,这个方如晦大人应该就是会接管金陵城的存在。
他有了改革的经验,到了这里之后就会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借着这里刚刚经历了战争的确是很好的改革的好机会。
朱棣现在他不会去管朱高炽会怎么样的改革,他对于朱高炽的做法还是很满意的。
既然他要改革那就一定有改革的理由。
他就无条件相信就行了。
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朱高炽的下手也和他一样这么的黑暗。
这江南士族可是很多的人,这么多的人都要下大狱,虽然没有说要杀他们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对他们一次极大的打击。
当然这些人可不仅仅是吃了快乐丹的事情,,他们还在之前同意加入朱允炆的队伍的。
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面,他们还是反贼的身份。
可是现在他们又投降给了大明的士兵,这些人可谓是随时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思,的确是很难真正的降服的。
现在这种办法也是好的,将他们全部都抓起来,然后将他们从百姓那里剥削来的东西全部都给收集起来。
由方如晦来统一的进行分配。
其余这个分配并不是无条件的白白的发给百姓的。
收回来之后就是归为国有,然后百姓可以来承包土地等,他们承包了之后,需要缴纳一定量的粮食,只要缴了之后,多余的就是他们自己的东西了。
这个价格肯定比他们在地主的手上去租要少很多。
也就是说他们在朝廷承包土地,那就是为自己种地,种的越好,他们得到的也就越多。
这也加强了他们的积极性。
这是对于普通农民来的,要是家里的子女多,劳动力多,那就可以多承包土地。
至于多余的钱财,那就是以放贷的方式发放给百姓,只需要付少少的一些利息,甚至一些特殊人群还可以无利息贷款,让他们得到一笔启动资金,可以去做一些他们愿意做的生意和建设等等。
这是改革的初步,当了后面,方如晦还会吸引京畿地区成功的经验,让他们百花齐放,做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改变。
这都是一步步的来的。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余钱,那么就改善民生工程,无论是修桥还是铺路,又或者是建设工厂等,都是为了后面的发展去准备。
这些事情对于方如晦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他已经很有经验了。
朱棣现在还看不懂这背后的深意,他只知道阳光城的繁荣,要是这金陵城改革了之后也能够这样的话,那么还真是不错的。
朱棣当下就给樊忠说道。
“樊忠,高炽这边已经给了非常明确的指示了,你们就按照这个办就行了。
一方面加大对朱允炆的搜查,百姓们不是要出城吗,可以出城,不过每一个出城门的人都要严格的审查,只要有人放出去就行,并不要在乎速度。
为了防止朱允炆混出城区,先只能够让女人出城。
就算是女人出城也要一个个的抓头捏脸防止朱允炆男扮女装,一一审查了之后可以出城。
然后就是老人和小孩子。
最后就剩下男人了。
那么再放就一一的严审,你们亲自去守护城门,决不能有任何马虎,确保朱允炆出不去。
然后再调集人马,对江南士族的全部全族都抓起来,等候发落,没收其全部所有。
等这一件事情做完了之后,等到了朝廷的钦差方如晦大人来了之后,就可以整顿军马,继续征南了。”
樊忠是征南大将军,他也记得当时朱高炽是说过等他们解决了金陵城的麻烦之后,还要继续南下,南边还有战事。
有了这样的旨意,他当然直接就去办事去了。
他们的人马多,城门要放人那也是一个个的慢慢审查一个个的放,绝对不能放过一个假的。
朱允炆看着这样严格的出城审查,他知道自己还是出不去。
他还把希望给到了江南士族们,结果又听到了消息,江南士族全部被抓了。
百姓们见江南士族都被抓了,没有人带头了,他们也可以出城了虽然是慢,可是能够出城啊。
当下也没有人敢再闹事。
就这样,朱允炆根本没有了什么机会逃走,他还想躲的时候,却发现面前出现了一个人,正死死地瞪着他。
此人是谁呢?
就是他的四叔,朱棣。